但也不是完全没有解决办法,比如可以用体型、脸型相近的人做模特,观察光影分布。
此外就是颜料、画笔也得他设法调制、制作,这里可没有现成的。
而这至少也得花费几天时间。
至于两人的样貌,李国助还是记忆犹新,完全可以凭印象准确地画出来。
“那对于这件事,谁还有什么别的想法吗?”
见大家都安静下来,李国助又问道。
“有,我有想法!”
黄昭突然起身,举手说道,
“生祠一般都是有名称的,虽然我们暂时打算用集体生祠,”
“但每个人牌位上都应该悬挂匾额,写上祠堂的名称,以示尊重,”
“同时也便于以后在其它地方给他们建立独立祠堂时使用。”
李国助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又想了想,郑重地拱手道:
“那关于生祠的命名规则,还请黄大哥赐教。”
“诶,赐教不敢当,不敢当!”
黄昭连忙摆手,接着沉吟片刻,开始摇头晃脑地道,
“这生祠的命名嘛,一般还是有几种固定模式可以遵循的。”
“可以祠主姓氏或名字命名,”
“直接用姓氏较为简单直接,如一些地方为某姓官员修建的生祠,就叫 “某公祠”,”
“像‘吴公祠’可能就是为姓吴的人所建。”
“当祠主有一定影响力或为了明确区分时,也可以用全名,”
“如‘狄仁杰生祠’,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为狄仁杰所建。”
“可以祠主的功绩或品德命名,”
“若祠主在治水、平乱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可以此命名。”
“如‘治水祠’可能是为表彰治水有功之人,”
“‘靖边祠’或许是为纪念在边疆防御中有卓越功绩的将领。”
“如果祠主以清正廉洁、仁爱宽厚等品德着称,”
“生祠可以叫‘清风祠’‘仁爱祠’等,以突出其品德风范。”
“可以地域相关因素命名,”
“在祠主曾任职的地方建生祠,常以该地名称命名,”
“如范仲淹曾在邓州任职,当地百姓为他建的生祠就叫‘邓州范公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