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远古脉法

然而,这种观点并非全然正确,其具体情况还需依据比较的对象来决定。

例如,现代社会中的装甲车无疑比起古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战车更为强大和先进,它们拥有更坚硬的装甲以及更快的速度。

然而,如果要求现代人去复制一辆那个时代的战车,那么结果可能并不如古人所制造的那样出色。

这其中牵涉到许多独特的秘制技巧和传统工艺,这些宝贵的知识已经伴随着战国战车的衰落而逐渐消逝,取而代之的则是骑兵战术的兴起。而如今此起彼伏,马术也变成少数人的特长了,李介宾就没骑过马,只骑过驴,还差点被甩下来。

有了这种眼光见识,再去看《内经》就能明白,其中一部分脉为后人所不知,一部分与后世含义又不同,特别是关于脉诊操作与具体脉象的论述,既不规范也不完善,反映出来的就是一个新的技术在发明与发现阶段尚未定型的情形,但是这为后世经典脉学的诞生坚定了基础。

《难经》独取寸口,并且提出“寸口,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

并且明确了“寸、关、尺”的概念,但是这里的“关”,还不是现在认为的关脉,只是作为寸与尺的界线。

关者,关隘也。

“原来是这么个关啊。”老唐老刘恍然大悟,有种学到了的感觉。

“然后就是《伤寒杂病论》里面的脉诊了,张仲景的脉诊并非独取寸口,而是包含了扶阳、太溪脉,以推断胃气、肾气的盛衰存亡。

张仲景论理崇真,是辨证论治的典范,他记录下了三十五种脉象,摒弃了《内经》中部分脉名,这是一大进步。”

老刘鼓掌,说的好!这是伤寒论的胜利。

“然后就是王叔和了,他总结脉学,写就了《脉经》,从此脉诊才变成了一门可以学习传承的技术,而并非玄之又玄的东西。”李介宾感慨道:“在王叔和之前,有大大小小80多种脉名,大部分根本没有确凿的记述,有等于无。”

“而王叔和竟然能将这些散乱的东西,最后梳理成法,使之流传百世,其功不下仲景,历史家太薄叔和,当给个脉圣的头衔的!”

老唐跟老刘闻之,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