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家丁制度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主要还是因为这个制度成功抓住了北方蒙古人在战法上的一些弱点。因为到了明代的蒙古人已经和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人,在战斗意志上有了很大的不同。
此时蒙古人的入侵方式往往是先集中一点攻破边墙。然后再以少数精锐骑兵带领多数武装牧民组成的千人队四下劫掠,这就是“精锐在前,老弱在后”的后期蒙古人常采用的战斗模式。
也就是说蒙古人的作战阵型战斗力标准并不统一,战斗力最强、装备最好的部分就是跑在最前面的精锐。因此,当前面精锐部队受到挫折的时候,剩下的蒙古人就会马上失去战斗意志,迅速撤离。
而大明这边武将的家丁们则是作战勇猛、弓马娴熟、拥有高机动力和高作战力的部队,当他们遇到蒙古兵的时候,就能迎头赶上,给予蒙古精锐的前锋部队以重创或者歼灭,并在此基础上追击歼灭剩下武装蒙古牧民,或者迫使他们撤离。
所以,家丁制度在对抗蒙古的时候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家丁制度尽管是一剂抵抗蒙古的良药,但是也有非常负面的地方,为明朝以后在对抗后金八旗军失败埋下了伏笔。
在那些将领们将大部分资源都向家丁倾斜的同时,却也严重削弱了正兵的战斗力,人数处于少数地位的家丁虽然很强悍,但是部队的整体战斗力却是直线下降的,在面对比蒙古人战力更加强大的女真时,这些大明军队只能是屡战屡败,少量的家丁根本就不足以抵御后金方面八旗军的挑战。
因为后金方面的军队作战纪律性强,同时各作战军种之间的战斗力标准也相对统一,而且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也相当强劲。而大明这边的军队,除了少量家丁拥有较强的作战能力之外,绝大多数的正兵战斗力则是一片糜烂,而少量的精锐家丁面在对全员精锐的后金军队时,自然就完全不够用了。
小主,
因此,徐光启曾在他的奏疏中直言萨尔浒作战失败,就是由于各个边将严重依赖家丁作战,正兵缺少训练而导致的。“今地大人众而不选不练,征兵十万,大半脆弱,集合诸将,仅得精勇家丁数千,又分四路。奴这二十年选练,犀利精强,本酋号令极严,韦都用兵有法,又恒以大众敌我偏师,渐次骚除,能无尽乎?”
对于家丁制度的这些弊端,无论是后世的一些专家还是一些网络论坛上,都曾明确提出过,因此,胡文霆也是相当了解的。
于是,在吴襄提出要向自己购买少量新式火铳,有来装备他的那些家丁的时候,胡文霆差点就开口向他建议这是不可取的,可是转念一想之后,毕竟自己同吴襄他们不是同一类人,多说也无益,还不如先顺势从他们手中多赚一些银子,等自己的实力壮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再想办法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因此,在得知吴襄的意图之后,胡文霆依然是微笑着对他说道:“吴总兵,既然咱们都是自己人,小小的一批火铳哪用得着您掏钱来买呢。这样吧,我直接送您一百杆得了,您看怎么样?如果不够的话,我还可以再适当的再多提供一些。
不过,我还是那句话,这些新火铳也同火炮一样,也是一个烧钱的家伙,虽然其配套的弹药,单从一枚上看起来是并不贵,只要半两银子,但是也架不住用量多啊。
所以,吴总兵您可要先有个心里准备哦,到时候可别怪我没有事先提醒您啊。”
而吴襄在听到胡文霆又是愿意无偿提供给他一百杆新式火铳之后,心里那高兴劲啊,真是恨不得朝胡文霆喊上一声好兄弟。对于胡文霆的提醒,吴襄同样是抱着先前的想法,自己得到这些新式火铳之后,主要是用来装门面的,谁会真不要钱似的经常去使用它啊。
当然了,吴襄在胡文霆面前肯定是不会把自己的真实打算给说出来,而是说了一大通冠冕堂皇的话,比如说,为了大明的边防稳定,自己哪怕是倾家荡产又有何妨呢。
胡文霆也不会当面对他进行揭穿,于是,也顺势对吴襄进行了番恭维,从表面上看,双方的关系似乎真是融洽至极,可是谁曾想到,他们各自的心里都在打着小算盘呢。
不过,在不久之后,吴襄最终还是落进了胡文霆精心设计的营销套路之中,不得不大把大把的花钱从胡文霆手中购买相关弹药,同时,还再次追加购买了一批迫击炮以及新式火铳。
当然了,这些都是后话,是在祖大寿、吴襄等辽东将领再次同皇太极交手之后,才陆续发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