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施逸就以林莹家属代理律师的身份去向警方咨询了当年那起“失踪”案,当年的办案警察目前还在岗,但对于过去十多年家属突然发难感到十分莫名。嫌疑人都没有,请律师有什么用。
不过警察对施逸很是客气,他们只要稍稍查一下也就会知道林莹母亲现在开的养殖场规模不小,就会觉得是经济条件好了,开始想弥补遗憾。
警察先是和施逸坦诚案子没什么进展,施逸也跟着客气,说自己只是收钱办事,把情况记录一下,回去好交差。
于是警察在职权范围内调取了陈年资料出来,因为案子也不在侦破的关键节点,隐去时间地点人名等关键信息后,尽可能清晰地给施逸讲述了当年的情况。
他们接到匿名报案,说在深夜的河岸边听到女人惨叫,可能有恶性案件发生。警方迅速出警,因为考虑到夜间河边视野不佳,还特意借调了警犬。也是警犬敏锐地发现了血迹,但周围没有找到受害人与嫌疑人。
只有血液对当时的警方来说是很棘手的事,20世纪初期虽说DNA技术已经开始频繁运用于刑侦,但小县城里还是不具备这个条件。更别提当时还没有全国性质的DNA库。他们拥有的信息只有女性这一条,介于年轻女性的受害几率更大,他们先从报过失踪的年轻女性上去比对,把血液送去省城机构化验,再和亲属对比。
第一轮全部不符合,那时警方就有点泄气了,因为这一折腾就是俩礼拜。就在第一轮结果出了的同时,林莹的父亲报了女儿失踪,于是他们又加急去验了一轮,这次才确定了芦苇荡里那摊血迹的主人是林莹。
然后警方带着林莹的父亲去认了现场,询问她的父亲是否能够联想到什么,林莹为何会出现在这里。可惜他一问三不知,女儿好几天没回家,才刚刚察觉到异常。
一般这种案子也只能从认识人入手,偏偏林莹的人际关系极其简单,警方很快排查了遍,完全无法锁定嫌疑人。警方甚至怀疑过林莹的父亲,却又没有证据。
说一千道一万,找不到尸体就没法定性,他们怀疑尸体是被扔下河了,因为这是最简单的方法。然而警方派了大量人手打捞,一无所获。
“我们当时确实尽力了,可尸体都找不到,怎么推进啊。”警察一脸为难,“要是随机作案,就是路过时被谁盯上了,那没法查。当年也没有什么监控,那地方又偏,哎……”
“我理解。”施逸明知故问,“那当时那个报警人,查到了吗?”
“没有。电话亭打的,只知道是个女的。我们分析过这个,觉得应该没有撒谎,报案人应该没有看到具体的,不然已经报警了,不会遮遮掩掩,而且一个女人就算看见什么也不敢上前,能报个警已经算不错了。”
施逸点了点头,冷不丁地问:“这些年类似的案件还有吗?”
警察愣了一下:“什么意思?”
“可能出事了,但是没找到尸体的。或是……找到了尸体,但没有明确地他杀痕迹,最后定性为自杀,但家属对此有疑义的。”
尽管施逸说得很克制,警察也不是吃素的,还是察觉到他想探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