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年底,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
1923年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就在于相信和解放孩子。
教育本身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工作,思想和思想的工作,灵魂与灵魂的工作。它需要的情感的相互联结,需要心灵的共鸣。正如雅斯贝乐斯所说的那样,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而灵魂唤醒的前提是双方的接纳,接纳的前提是相互的信任,如果连最起码的信任也没有,就谈不上相互的影响,更谈不上教育。就像树和云,如果没有共同的生长区域作为支撑,哪里谈得上去摇动和推动呢!
但是,我们的许多父母和教师就是不愿意去相信我们的孩子。孩子犯了错误,已经低着头、红着脸来认错了,还是不相信孩子会改好,还要训斥一通。
结果孩子本身还有愧疚之意,训斥一通后反倒求得了个心理平衡,之后干脆我行我素了;孩子考试不好,找到家长或老师,带着歉意说自己没有考好,明明这时孩子已经认识到问题了,还是不肯放过,还要一顿批评,弄得孩子灰头土脸,结果孩子也因已经遭到了批评而不再有歉意,改正向好的愿望大打折扣。
不仅如此,孩子从此以后便再也不愿意告诉你他没有做好或过错的事情,甚至学会了撒谎……
上述现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充分的相信孩子,总认为孩子小不懂事,有了过错便一定要批评、要训斥,似乎不这样就是对孩子的成长不关心、没有尽到做父母或做教师的责任。
但是,如果在那样的时候,我们充分相信了孩子,帮助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寻找没有取得好成绩的原因,针对原因和孩子一起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陪伴孩子一起改过,就会有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结果。
那便是打通了我们和孩子的情感联结,孩子有什么问题以后都愿意给你说。
因为他知道,你是真心爱他关心他的,你不仅可以为他的优秀和成长而高兴,你还可以包容他的缺点和不足,你会全方位的接纳他、帮助他,是他真真正正的依靠。
可见,真正的爱孩子、包容孩子、充分相信孩子,可以接通情感联结,产生心灵共鸣,灵魂的唤醒便会开始,教育也会真正的发生,我们也会和孩子得到共同的成长和进步!
再者便是解放孩子。渴望自由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创造力的源泉,他们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思维才能达到极大的活跃,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提升,灵性得到激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家长和教师们并不这么想,他们以成人的眼光观察和评判孩子,认为孩子应该安静,应该所谓目标专一的钻书本、求高分,其他一概不予考虑。
对孩子的评价是完全成人化,没有考虑到我们的评判对象只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
所以孩子会出现三种状态,一是盲目听从,变成了书呆子,长大后既没有创造力也没有生存力,完全让我们给管废了;二是表面听从,背后我行我素,与家长或教师躲猫猫,形成了双重人格;三是强烈反抗叛逆。
上述任何一种结果都不是我们想要的。
世上的事情也许就是这样,往往我们抓得越紧便也是抓不住,适当的放手反而就抓住了我们要抓的东西了。
对于孩子也是一样,我们越紧张、越纠结便越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反而会因我们的焦虑造成了孩子的焦虑,使事情走向反面。
所以,我们可以试着和孩子交流,打通和孩子的情感联结,充分地信任和接纳并适度的放手,也许我们就会收获一个明媚的春天。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得到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但愿陶行知先生的句话能启迪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家长和教师培养好更多的孩子,收获更多的幸福与希望
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读书,其本质是充实课本知识,将学生视野由课本引向社会,拓宽学生思路,活跃学生思路,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同时努力尝试用多种辅导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对于一名青年教师来说,读书是自己专业成长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
陈远中说:我深深地折服于陶行知伟大的教育思想和精神,不由得让人赞同这样一句话:“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
我也感到自己在教学中是那样的贫乏,是多么地需要读书、学习。
我对陶行知所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种“教学合一”的观点有了更深入地体会。
陶先生说,先生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它、记它,把那活泼的小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纸篓。
先生好像是书架子字纸篓之制造家,学校好像是书架子字纸篓的制造厂。
第二种是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他所注意的中心点,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了。
第三种是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我认为这不仅是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如何教学生学呢?就是把教与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平时教学时,自己觉得自己教不得法。现在想来,教学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就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的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的慢教的慢。
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是让学生适应自己的教法,而是让教法随学生的学习实际灵活变动,也就是现在所倡导的真实的课堂,生成的课堂。
可是,近些年,我清楚地认识到,再像以前那样做课是万万不能了的,新课程要求我们随着课堂变化灵活地外理备课预案,这就要求教师有非常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有过人的教育智慧,还要有一颗尊重学生、尊重课堂、不以自我为中心的平常心。
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
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的!陶行知则将“教学相长”作为他“教学合一”的重要原则之一,贯穿在他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他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很多的教训”。
从广义的角度看“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他经常将自己的诗交给小朋友。
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让我深受感动。他放弃了舒适的生活和优厚的待遇,深入乡村,创办?平民学校,为那些贫苦的孩子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不畏艰难,不怕挫折,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他曾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正是他无私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陶行知,这位被时光镌刻成传奇的伟大导师,不仅以其深邃的教育思想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照亮了无数学子的心灵之路,更在家庭中,以一位父亲的角色,培育出了四位出类拔萃、各领风骚的孩子,成为了世人传颂的佳话。
长子陶宏,自幼便展现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非凡天赋。在陶行知循循善诱下,他不仅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拥有了一颗勇于探索未知的心。
成年后,陶宏投身于科学研究,发明了一种能够高效净化水源的技术,解决了无数地区饮水安全的难题,被誉为“绿色科技的领航者”。每当提及父亲,他总是满怀感激地说:“是父亲教会了我,知识的力量在于应用,在于为这个世界带来正面的改变。”
次女陶慧,则继承了陶行知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她不仅在国内创办了多所注重创新与人文关怀的学校,还远赴海外,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带到世界各地,促进了文化交流与教育公平。
陶慧的教育理念影响了数代师生,她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种子,需要适合其成长的土壤和阳光。”
三子陶勇,是一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深谙“知行合一”的真谛。陶勇经常深入基层,关注弱势群体,发起了一系列旨在提升公众意识、促进社会公正的公益项目。
他的行动证明了,真正的力量不在于言语,而在于行动,在于用爱与责任去温暖每一个角落。他说:“父亲的教诲让我明白,教育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
小女陶静,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她用画笔记录时代,用雕塑讲述故事。陶静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和对美的无限追求,她的艺术展览总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共鸣,激发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她看来,“艺术是心灵的桥梁,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连接每一个渴望理解和被理解的心灵。”
陶行知的四个孩子,如同四颗璀璨的星辰,各自在不同的领域发光发热,但他们的光芒都源自同一个源头——那位伟大导师的智慧与爱。
陶行知用一生的实践证明了,教育的本质在于点燃火焰,而非灌满瓶子,他的故事激励着后来者,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教育的初心与使命永远值得我们去坚守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