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烽火里穷困时更见真情,陶行知与树琴引为知心。只是在枪口下实难侥幸,怎忍心刀尖上玉石俱焚。
(吴:)愿为玉石焚,夫妻不离分,枪口何所惧,挽迎刀兵。茫茫征途相搀护,树琴我啊,愿与先生同生死。
(陶:)见树琴,
(吴:)见先生,
(陶:)满腔真情满怀爱,
(吴:)满腔真情满怀爱,
(陶:)感人肺腑我泪沾襟,
(吴:)感人肺腑我泪沾襟,
(陶:)无情不是真丈夫,
(吴:)为妻愿意共命运。
(陶:)天若有情,
(吴:)天若有情,
(陶:)应怜她,
(吴:)应怜他,生离死别,岂忍心。
(陶:)生离死别,岂忍心。
(陶:)眼看时局将变迁,风雨过后是艳阳天,今日离别为明天,树琴你阳光沐浴青春妍。
(吴:)先生啊,树琴与你心连心,愿做比翼双飞。生则并肩共患雁,死亦携手赴黄泉。
(陶:)忍住悲痛听我言,膝下四子需要你,望你倾关爱深,我纵有意外无挂牵。还有这毕生心血写成的诗,妥善保存只有你。
(吴)先生吟诗天地间,诗涌心田情连天,诗如其人人如诗,爱满天下溢书签。
(陶:)篇篇诗稿已成集,留在人间拜托你,你若知我怜我深爱我,你收好诗篇赶快离去,在晴朗的天空下定能团圆再相聚。
陶行知,留下了许多精彩的诗篇,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名字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不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伟大的老师,其一生致力于教育的革新与实践,用智慧与爱心点亮了无数孩子的心灵之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教育资源匮乏,许多孩子连基本的受教育机会都难以获得。而陶行知,却以一腔热血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乡间田野间播撒知识的种子。他深信,教育是改变国家命运、照亮民族未来的关键。
故事发生在江南的一个小村庄,这里的人们世代以耕作为生,对教育知之甚少。陶行知带着几本破旧的书籍和一颗炽热的心来到这里,决定创办一所简易学校,让村里的孩子们能够读书识字,开阔眼界。
起初,村民们对此并不理解,甚至有人嘲笑他是“疯子”,认为读书无用,不如多干农活来得实在。但陶行知没有放弃,他耐心地挨家挨户劝说,用朴实无华的话语讲述知识的力量,如何能够改变个人命运,乃至整个村庄的面貌。渐渐地,几位开明的家长被他的真诚所打动,同意让自己的孩子试试看。
学校开学了,条件简陋至极,没有桌椅,就用土坯堆砌;没有黑板,就用锅底灰在墙上涂画。陶行知既是校长,又是唯一的老师,他用自己的工资购买了一些基本的教学用品,更用自己无限的热情和渊博的知识,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
他教授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们如何思考,如何独立解决问题,以及如何拥有一颗善良、勇敢的心。在他的课堂上,孩子们学会了感恩自然,尊重师长,团结同学,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梦想着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更精彩的世界。
岁月流转,那些曾经被视为“疯子”想法的孩子们,有的成为了村里的教师,继续传承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有的考入了大学,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还有的甚至远赴海外,带着中国文化的烙印,在国际舞台上发光发热。
陶行知用他的行动证明了,伟大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希望,激发潜能,塑造人格。他的故事,如同一盏不灭的灯塔,照亮了后世教育者前行的道路,提醒着我们:在任何时代,教育的力量都是无穷的,而一个伟大的老师,能够改变无数孩子的命运,乃至整个社会的未来。
沪剧演出结束了,观众和戏迷还是留下来,谈论着陶行知感人的故事,正好当天上海戏剧评论家陈远中先生也在看戏,他看到戏迷们对这出戏的热烈讨论,也参加了评论,并把对陶行知的研究跟大家一起交流:
他说道: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原名陶文濬,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景星学社社员。1908年,17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
1915年入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约翰·杜威攻读教育学博士。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
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在上海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等。
1933年,他与厉麟似等来自政学两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1935年,在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陶行知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于上海逝世,享年55岁。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先生此言,阐明实践与知识之密切关系。
陶行知先生的经典语录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行知先生此言,强调教师之好学精神。
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革社会的精神。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陶行知先生此言,拓宽教育之时空界限。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陶行知先生此言,强调教育之自然生长与个体差异。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先生此言,强调教育之自主学习。
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陶行知先生此言,展现教育之社会使命。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此言,倡导教育之自由精神。
陶行知先生云: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此言揭示教师之崇高奉献。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陶行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891年10月18日,出生于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籍贯安徽歙县,祖籍浙江绍兴。新安陶氏族谱现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族谱的封面上明确记载了新安陶氏祖先于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由绍兴府会稽县来徽州,举家定居歙县城西古溪村。
《新安陶氏族谱》封面的原文如下:大明正德五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陶家堰分支迁居江南徽歙之西,曰古溪,后移下黄潭源。故确定陶氏先祖为500多年前由浙江绍兴迁居徽州。
青年陶行知1897年,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免费为其开蒙。后入家乡蒙童馆吴尔宽处就读。
1905年,进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他在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
1908年,17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1909年,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读大学期间,受辛亥革命影响,在校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编《金陵光》学报中文版,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在《金陵光出版之宣言》一文中,他号召全校同学,努力学习和工作,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报效祖国,“使中华放大光明于世界”。辛亥革命爆发时,他曾回乡投身革命运动。
1914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赴美留学。他先是在伊利诺大学学市政,半年后便毅然转学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
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