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们将鲜鱼烹煮出鲜美的汤汁,可以说是出汁的原型了。

在成书于延长五年(927)的律令《延喜式》中,就有宫廷祭祀时供奉“鲣鱼煎汁’的记载。

到了近代,出现了将烘烤后的鱼干等原料进行熬煮,再过滤成汤的做法,出汁的概念也因此初步形成。

在江户时代,由于各地海产的类别不同,出汁逐渐分为两大类。

以鲣鱼花为原料的鲣节出汁,和以昆布为原料的昆布出汁。

这标志着出汁,正式成为和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国内的高汤取材多样,而且通常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熬煮,但出汁的来源仅限于几种基础食材。

像是鲣鱼花、昆布、鱼干等,经过浸泡、煮、过滤等工序,萃取精华制成的浅金色半透明汤汁就是出汁。

虽然短时间内就可制作完成,但是制作者能通过对原料品种的选择和火候、手法的把握,让看似简单的出汁产生无穷的变化。

这便是一碗出汁里的日式美学:纯粹、极简,却蕴含着千变万化。

出汁的制作方法,并没有严格的限制。

用水浸泡、熬煮或是像手冲咖啡那样冲泡,都可以达到提取原料精华的效果。

但手法不同,出汁的口感和所适用的料理有明显的区别。

最常见的两种出汁制作方法,是水出汁和煮出汁。

水出汁多以鱼干、干贝柱、海米为原料,无须加热,而是用常温水浸泡,使食材的鲜味自然释放。

这样做出的味道清爽纯粹,可用于制作味噌汤和乌冬面等食物。

煮出汁的原料通常为鲣节和昆布,也可使用香菇,相比常温慢泡的水出汁,煮出汁的口感更加浓郁。

其中鲣节出汁适合用于煮物及乌冬面、荞麦面等面类的汤汁。

昆布出汁则适合用于,关东煮及各式海鲜料理。

现如今,从面类、汤类锅料理,再到各种煮制菜肴,出汁在和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其色清味淡的特点,可更好地衬托出食材本身的色泽和味道,也能让料理的风味更加丰富。

所以,不要小看小鬼子,人家近百年来的成就,还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当然,人家的工作态度,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不管那种态度是自愿的,还是被逼的,很多小鬼子的学习、工作态度,都很值得学习。

当然,我们国人的努力程度,也绝对不弱于任何国家的人民,但是毅力是个好东西。

就像是学习日料,不断重复性的做一项工作,还真是很考验人。

这种极致努力,并不局限于体力,更是项烧脑运动。

李长久一边做一边说,各种工序,各种菜肴,他做起来井井有条,不管做什么都不耽搁,好像在脑海里已经规划好了。

“这就是日料的出汁,我刚才说的是不是感觉比我们做高汤还要麻烦?”

“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讲究的是一锅高汤一席菜,而霓虹那边的出汁,会根据各种菜肴的不同,做出不同的高汤。”

“这样分门别类的做,看似弄得更复杂了,但是这样对于学徒工来说,却很友好。”

“都明白了吧,一种菜配一种汤,学起来可定更简单。”

“相同的道理,我们中华厨艺当中,刀工就是一把菜刀打天下。”

“这样一来,剔骨用菜刀,切菜用菜刀,雕花居然也用菜刀,这是不是太难了?”

“所以,练习刀工也不要死脑筋,可以灵活一下,比如从西餐当中吸取一下营养。”

“我们不说西餐,还是说霓虹那边,他们那边的刀工也是有讲究的,但是分类的很清楚,这就跟出汁一样,也变得简单易学。”

日料当中的刀工,最大的一个好处是成套。

任何一个东西,只要成为体系,就更加容易学习。

在日本料理中,对于食材品质,食材季节性的意义是十分强调的。

自室町时代延续至今的日本着名烹饪流派四条流,其第四十一代传人四条隆彦,在他的着作中就有详细记录。

日料有一条原则,即其美味不能超过材料原有的滋味。

具体而言就是,止于改材料所具有的滋味的最高点,禁止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在这基础上,日料对于庖丁的推崇是显而易见的。

另一位日料研究家奥村彪生曾说:“日本料理当体现出材料所具有的真味,尽可能不用火工。”

在他的着作《东西比较论中》也曾表示:日料是依仗庖丁(菜刀)的文化。

由此发展出对于刀功的细致钻研,光是与鱼类处理相关的刀,大概就是几十种之多。

对一些特别的鱼类,比如鳗鱼,河豚,金枪鱼分解时都有特别对应的刀具,这是全世界范围内都独一无二的。

在日料理中,几乎对于主要常用鱼的切割,都有很系统的方法。

现在经过上百年的不断总结和优化,已经很成熟了。

而刀功基本上,就是衡量一个日料师傅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具体说起来,在一条鱼变成一份刺身或者寿司料前,有以下几个步骤,每个步骤都对刀功有着严格的要求。

首先是分割,大部分鱼,是去头后切三片的,即三枚卸。

切三片时,要沿着鱼骨把鱼肉完整地切下来。

这个动作看着挺容易的,自己动手一次就知道特别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