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就像蝴蝶破茧一样,似乎每个人都需要经历职业困惑阶段。

学会了一些手艺,但总感觉进步甚少,想要通过拜师来提升技艺。

但是拜师也不是万能的,而且师徒关系是不断发展的。

现在的师徒,不一定非要以传统仪式行规为标准。

但行业里,仍有一些不良风气。

像是学徒们,只要见到有名气的师傅,就磕头拜师。

这种功利心要不得,因为他拜师就是为自己贴金。

而有些师傅也不行,因为他会为了利益,不分青红皂白全部收为门下。

这样没有把真正的精力放在菜品上,只是想着借力的行为,都不可取。

新时代的师徒关系,只是辈份上的不同。

师傅应是领路人和指导者,更要勇于做徒弟发展的基石,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目前行业内,急切需要那些刻苦钻研技艺、继承优良传统的年轻力量。

但是,真正愿意吃苦,愿意学的人还真是不多。

之所以林非凡这边能够招收到一些好苗子,绝对不是没有原因的。

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让这些学徒工看到了钱途。

利益,才是最好的师傅。

但是,想要获得利益,有时候还是要看自己足够不足够努力。

有时候,与其因为焦虑和面子去拜名师,不如静下心来,多去钻研烹饪背后的逻辑和传统饮食文化。

而拜师,只是找一个引路人,让自己学习的更加顺畅。

同时,也是逼自己把细节做到极致。

李长久一边做菜,一边说着自己的心得体会。

当然,很多东西像是人生感悟,但是,就是这些人生感悟之中,却蕴藏着学好厨艺的关键。

“做我们这一行,说简单很简单,说难也很难,而难其实是难在坚持。”

“那么说简单呢?其实也很简单,就是重复和追求极致。”

“很多大厨,都有这么一段令他难忘的烹饪时光,而这段时间里,最重要的关键词是重复和极致。”

“你们之中有很多人学习过日料吧?”

“学习日料,有了一定的烹饪经验,往往进入厨房之后,得到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给牛蒡去泥。”

“或许是日本文化中的隐忍,让霓虹人可以接受从零开始的安排。”

“所以很多学习日料的霓虹人,每天就是不停地洗砧板、磨刀、切菜。”

“虽然师傅的指导只有只言片语,但他们永远想是,怎样把师父交代的小事,做得又快又好。”

“传统日料并不需要太多技巧,甚至普通人也能做出几分模样,但它的难正源自表面上的简单。”

“一碗出汁,无非是用水、木鱼花和昆布制成,但不同人的出品却有天壤之别。”

“这些背后反映的正是厨师的功力,需要自己去亲身感受和尝试。”

“而这些师父即便愿意教你,也少不了逼自己把细节做到极致的努力。”

“我们中华美食,一些名菜做起来都有一定的要求,所以要想学好,有时候也可以走点捷径。”

“捷径是什么呢?你们年轻人现在推崇的西餐、日料等等,其实都可以当做学习中餐厨艺的捷径。”

“说过比较难的手艺,就是高汤,我们老板做的高汤就很不错,要不然他拿到名菜红烧甲鱼,也不可能一道菜就卖到两千块,这就是高汤的魅力所在。”

“玩汤,可不是那么简单的,比如比较着名的佛跳墙,谁还真以为它是道单纯的海鲜杂烩?其实就是调的汤。”

“只不过,我们国内玩的高汤,都比较难,反正短时间内是难以做出好汤的,但是外国的一些东西,此时我们就可以借鉴。”

“对,就是日料,日料中的出汁,就是跟高汤差不多的东西,但是,这个也很考验厨师功力。”

“老板,你不会也想要做日料吧?”

看到旁边林非凡也停下了动作,居然听得很是认真,刘长久笑着问道。

“借鉴一下嘛,我倒是很想知道,日料当中古代出汁是怎么回事。”

林非凡对这个是真不了解,毕竟他原来也没资格去吃日料,因为穷!

“行,那我就好好说说,其实,也就是那么回事。”

只不过,日本料理的基础与灵魂就是出汁。

我们的味觉感受除了酸、甜、苦、咸,还有一种鲜。

而辣,已被证实属于痛觉而非味觉。

日料理中的鲜来自食材本身,要提取这种鲜很大程度上要靠“出汁”。

他们用昆布、木鱼花等熬制的高汤,早已成为日料的味觉基础。

所以,日料当中的出汁,也就跟高汤是一样的道理。

当然,任何东西的出现,都不是没有原因的。

像是霓虹的出汁,也是有其出处、原因的。

要知道,霓虹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都是禁食肉类的。

加之岛国的特殊地理环境,发展出了与常见的用动物肉、骨熬制的高汤不同的日式高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