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子弹之谜

风忽然大了起来。一阵前所未有的烈风卷席小区,所有的树木都为之颤抖起来。

............

事发十五分钟后,警方因应居民报案,迅速赶到了案发现场。

“案发现场发现一具男尸,白人,30岁左右,眉心处被子弹击中,弹道贯穿整个头颅,从后脑穿出,由伤口推测,致死子弹约为0.38毫米。案发时间初步推测为夜晚10点,花丛小范围及尸体均检测出硝烟反应,发现少量钢化玻璃碎屑,以及一把安装消音器的0.38口径土制左轮手枪,上面检测出死者指纹。”

“未有监控记录案发经过。有目击者声称,案发现场有一辆小型车辆,无法辨别车型与车牌号,后向南部丁屋区域离开。”

“我是被铁路工地施工的噪音惊动的。”一位小区居民声称。

“工地的噪音一共响了两下,我本来想回去继续处理报表,却又听见了一声莫名其妙的巨响。后来看见警车来了,还听说死了人,这才意识到有可能是枪声。”

“本次小区枪击案存在几个明显的疑点。”

东八区重案组第二小队队长陆均怜在现场视讯会议中分析道:

“第一,目击者汇报中所提及的枪响次数与实际勘察结果并不吻合。大多数小区居民均只听见一声枪响,但现场残留的左轮手枪有两个空槽,尸体身上的弹孔为一处,而现场发现的弹头数目为零颗。

第二,部分居民提及工地夜间施工噪音,但据勘察,当时铁路工地并没有施工。”

“别忘了现场残留的钢化玻璃碎屑。”第二小队副队长海君剑补充道:

“尸体身边没有玻璃制品。玻璃碎屑距离尸体甚远,而子弹不可能从尸体手边的枪械里打出去再拐弯回来。这证明,被发射出去的子弹,应该至少还有一颗才对。”

陆均怜指出:

“如果实际发射出去的子弹数目为两颗,那就与现场左轮手枪空槽的数目相吻合。可是,不论是目击者证词还是现场发现的弹头数目都不支持这一说法。”

说到这里,这位有些资历的警官大叔自己都有些头疼。他在警队干了十年,大风大浪没少见,却是头一回遇上这种让人莫名其妙的罗生门。

子弹到底是两颗?一颗?还是零颗?

负责技术工作的几名虚安部顾问相视一眼,面露愁色。当初的恒特案与被叫停的天使格蕾案,他们个个都作为后勤部队亲眼见证过。

相比起它们,这起小区枪击案给人的感觉是多么地“清新”啊。

“我觉得嘛......”

资历较浅的海军剑顶着狂风,尚且浓密的顶发在风中乱飞:

“弹头的数目没有特别大的参考价值。风这么大,保不准给刮飞到了哪里去。我想我们都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明明没在施工,为什么会有工地施工的噪音呢?”

风把他的话盖过了一半,同事们没听清,海君剑又重复了一遍:

“......还有一个问题,现场发现的这把手枪是装着消音器的。消音器最大的特点不是字面意思上的消除枪声,而是能把枪声变成分贝不那么高的闷响,没有点枪械经验,很难辨认出来。可事实上,绝大多数居民都听出了一声明显的巨响。”

“照你这么说,是他们都听错咯?哪有那么巧合的事情?”陆均怜反问后辈。

“依我看,‘工地施工的噪音’有两声,现场检测到了两处硝烟反应,手枪的空槽也是两个,整个现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字就是二。所以,子弹最有可能的数目,自然也是二。噪音压根就不是工地施工发出来的,而是装了消音器的手枪发出的声响。”

“现场曾经出现过一辆车。倘若有一颗子弹从尸体的枪膛内打进了车窗内,自然会留下带着硝烟反应的钢化玻璃碎屑。小车司机遭受袭击,仓皇而逃,带走了其中一颗弹头。枪手正欲继续射击,质量差劣的土制手枪却突然走火,子弹贯穿了自己的头颅,血溅到了身后的树上,弹头被风吹走了,全都解释的过去。”

“照你这么说,死者朝着小车司机开了一枪,自己意外吃了一枪,算是意外加谋杀未遂?”

陆均怜反复回味着自己的结论。

“不对啊?那照你这么分析,那声巨响又是怎么回事?那可是大多数目击者的统一说辞!”

“还是风。”海君剑略带得意地分析道:

“今天的风大得有点不可思议。工地那边的混凝土堆和瓦砾堆压根耐受不住,如果有重物从顶端掉了下来......”

轰!

话音刚落,视讯会议那边又是一声巨响。

“就是这样。尽管的确有些过于巧合,但是这的确是最合理的解释方法。台风要来了,今年的第一个比往年要早得多,想必是全球暖化的恶果。”

“......”

后辈的“台风说”让身为老前辈的陆均怜有些无语,但他一时也的确没法想到更加合理的解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铁路工地有人伤亡吗?”

“刚去确认过,没有,不然就要请消防队再开一个档案了。”

“呼吁施工队去搭建临时防风棚架,要出人命了就完了。这起案子还要继续跟进。”陆均怜吩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