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土地,被成国渠、灵轵渠等水利设施横穿勾连,田界阡陌密密麻麻,就像是丝织品上花纹一样纷繁,沟壑缭绕则如刻镂在大地上的图案。
如今秋收已经完毕了,但是田地里面的农夫依旧劳作不息。船只在渭水往来不息,将各县收上来的粮食集中到粮仓中。
小主,
和雒阳的那些民众不同,在长安三辅的百姓明显就显得更加自信,更加惬意,脸上的笑容也更多……
这一切,都让两个小孩有了更多的直观感受。
商队缓缓前行,而坐在车上的大小孩子则是有些目不暇接。
忽然之间,有一队兵甲森然的骑兵,打着骠骑的旗号而来……
……(の·??·?)(?·??·?)……
就在大小孩子到了长安,旅途接近尾声的时候,孔融的生命也走向了尾声。
在许县朝堂之中,只要稍微有一点的经验,就会清楚丞相府内商议大事,而天子阶下商议小事。
按照道理来说,丞相是百官之首,遇上有朝中大事,丞相府自然会组织将军、公卿、大夫、博士、议郎集议,但是什么事情都是丞相说了算,自然会让那些想要推崇天子权柄的人感觉不适。
丞相府大门口,有五十名的带甲兵卒持戟守着,一时辰换一班。
而在丞相府内则是采用了『四出门』的架构,其实和皇宫大殿的布局也非常相似,其内外以府门、中门、合及所属垣墙分为三个区域,府门有阙、署,阙下让等待者休息的官署中,当下已是满满的人,接近了百数,比起大殿之中的朝会都热闹了三分。
丞相长史王必站在中门之侧,一言不发,目光看着周边的这些官吏,神色之中略微有些审视和讥讽的味道。
王必出身并不高,所以他和颍川这些自诩高门,以及所谓的世家子弟一直以来都不是太和睦,当然这也不算是王必一个人的问题,因为其实除了王必之外,在曹操之下的还有很多寒门出身的人,这些人几乎撑起了曹操丞相结构的大半。
另外一旁,则是荀彧。
荀令君依旧是翩翩有礼,不管是谁向其问候施礼,荀彧都会还礼,并不以其官职大小,亦或是亲疏远近为区别。
丞相府中门内为相舍,设有正堂、庭、后园与诸曹吏舍,今日的集议,自然是在正堂召开。
不多时,云板敲响,众人便是在礼官的引导之下,进入正堂之内。
以王必和荀彧等人为首的文官,占据了前列,他们和曹氏夏侯氏的武将系列分列左右。文官系列的比较安静,而武将系列的则是大着嗓门叽叽咕咕议论着什么,接连被礼官提醒了几次,才略微低了一些下去。
至于中低层的官吏,大多数都是高冠广袖,坐在堂内靠后一些的位置,这些人大多数都是有侍中、郎官、大夫的职位,因人数太多,一排也坐不下,也没有特别的桌案,几人凑在一张席子上。他们在集议时极少发言,基本是看热闹的。
片刻之后,随着一声钟鸣,曹丕穿着红黑色的官袍走到了丞相主位的侧面,先是冲着荀彧等主要官吏拱手以礼,然后才从袖子里面掏出了一封丞相诏令。
曹操还在返回的途中,曹丕当下作为嗣子,代替曹操出席这样的会议,虽然说略有一些礼法上的瑕疵,但是问题也不是很大。
或许。
『丞相令,前北海相孔,失土弃民于先,枉顾忠孝在后,兼有勾结贼党,谋乱朝政,蛊惑天子之嫌,今有昭狱,御史共审,其罪昭然,责丞相府公卿、大夫、博士、议郎,考合古今,明正其罪,然后乃加公示,广布天下,以明律令,以正朝纲。今日诸卿畅所欲言!』
这个模式,其实有些像是皇帝让大臣们议事了。
有时候皇帝也不会亲自出席这种议政,而是让某人代为主持,然后将结果以书面的形式上报,若是皇帝认可,便是会在上报的书面报告上写三个字,『制曰可』,甚至省略的写一个『可』,就算是完事了。如果皇帝不同意议政的结果,就会打回去,让重新再议,到时候群臣就会根据皇帝的意见,或是调整利益分配,见风使舵什么的。
皇帝强势,那么群臣自然就是阿承上意的居多。
当然,也会有个别的铁头娃,坚持己见力争到底的。
如今皇帝无权,实权都是在曹操手中,所以当下议政,已经类似于皇帝的模式了,众人也都已经算是习惯了。至于那些不习惯的人,反正也不会待多久。
孔融之事,拖到了现在才像是要最终决议,似乎并没有什么必要?
不然,每一次的集议,都是能看清楚群臣观点倾向的好机会。曹操有意不出场,就是给这些人一个感觉,是还有机会『畅所欲言』的,以此来观察他们的立场和倾向。
曹丕坐在上首一侧,瞄了瞄虚位的丞相桌席,然后又瞄了瞄座下的众人,嘴角挂出了一丝笑意。曹丕觉得一切都在掌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