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很多厨师,哪怕对火候已经掌握到炉火纯青,甚至掐着秒表去做这道菜,却依然做不好,就是因为他们的芡汁不行。”
厨房里,齐禹听着谢超轩“讲课”,在下边认认真真的做着笔记。
“我的这份油爆双脆,芡汁其实并不复杂,无外乎酱油、绍酒加香油,三四克能吃出醋味但不觉得酸的米醋,再来两三克老抽调色,然后依个人口味加入盐巴、味精,再加入以生粉和成的湿淀粉勾芡,最后倒入眉毛葱、洋葱丁、姜片和蒜片就可以了。
但配料种类不多,比例却很难。
像酱油啊、绍酒什么的都还好,没有固定的量,多点少点无所谓,在一定尺度上可以依据个人口味灵活调整。
关键在于水淀粉的量,加多了太糊,加少了不够厚重,这个量很难把握,而且食材多寡、油温高低、火力大小乃至爆炒时间长短都会影响到用量,只有不断琢磨养出经验来。
所以说,中餐就是这么千变万化,为什么很多时候菜谱也好教学也罢,说的都是适量、少许、多一点、少一点这种很含糊的词,就是因为它确实没有准确的量。
极端情况下,某些最最讲究的高难度的菜,同样的用料,因为不同灶台火力大小不同,导致倒入食材时油温下降速度不一致,进而造成炒制所需时间长短也不同,最后成品的菜味道都不一样。
所以,有那么一小部分菜,它的调料就是没有固定用量,甚至没有炒制所需的确切时间,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不是拿个天平掐着时间就能做好的。
当然,你们也不用怕,不是所有菜都这么吃经验讲感觉甚至讲玄学的,甚至绝大部分菜都没那么离谱,主要是醋和湿淀粉受温度影响比较大,别的其实都还好。你们现阶段要求不必那么严苛,大概做到位就可以了。
哦对了,漏说一点,香油一般不用芝麻油,芝麻香油味道太重太突出,容易喧宾夺主,也不适合用花生油,以菜籽油为最佳,橄榄油也可,但不能用初榨橄榄油,那种油烟点太低了只适合凉拌不适合爆炒,哪怕调芡汁都不合适。”
说了一大堆关于芡汁的注意事项,谢超轩终于停下,喝了口茶润润嗓子,然后才问:“怎么样,听明白了吗?”
齐禹点头:“完全明白了。”
“那,掌握了吗?”
“完全没掌握。”
谢超轩:……
“算了,空口说是有点抽象,这样吧,你来先做一道我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