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吞并三韩

舍弟诸葛亮 浙东匹夫 2630 字 4个月前

乐浪郡也不是什么富饶之地,没什么非留恋不可的理由。再往南找块蛮荒之地开荒,建设个十年二十年,也跟这儿差不多了,何必把性命搭在这里送掉?

邴原思忖一番,便对公孙晃拱手:“既如此,老夫自有分寸,有机会自会与周瑜谈判。为今之计,只是还有一点难处——

按此前主公军马哨探,从这带水再往南,不过百里又是莽莽群山,这朝险之地,山林是真的多,也不知还能不能如当年找到乐浪、带方时那般,翻越群山后,再找到一片可以耕作的平原歇脚。只能徐徐图之,从长计议了。”

邴原一边感慨,行动倒是不慢,当天就开始准备书信、使者,打算跟周瑜接触沟通。

不过事情肯定没那么顺利,双方都是藏着掖着谈,邴原不敢让对方知道他藏匿了公孙康的一个儿子,他提出的很多条件,也难免让周瑜这样的智者起疑,理解不了他为什么要这么提,有些情况就得向后方的诸葛瑾请示。这种情况下,进展注定缓慢。

……

大半个月的时间倏忽而过,时间转眼来到四月份。

周瑜派回辽东和东莱的使者,也打了一个来回,带来了周瑜需要的人。

同时,赵云在帮助周瑜寻找管宁的同时,也不忘把前线试图通过谈判迫降敌人的计划,分送到蓟县的诸葛瑾处备案。

诸葛瑾看了后,在脑中大致梳理了一遍各种可能性。

“邴原居然会被公孙康派到乐浪去驻守,还有不少公孙家的底细旧部,他们这是想干什么?眼下公孙家如果要死战到底,不该把兵力集中在襄平、辽阳,坚决死守么?

乐浪那边就算有城池,也远不如襄平坚固,守那种地方,只是白白浪费兵力罢了。莫非这又是一招狡兔三窟,想避免襄平攻破后、公孙康一脉彻底覆灭?”

诸葛瑾倒是没能猜出被送去乐浪的是公孙晃,但他大致猜出了对方的分散风险、大难临头时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考量。顺着这个思路,他也就大致揣摩出了应对之策。

而几天之后,周瑜派来的第二批请示信使,又带来了一些消息,有几个初步谈判接触阶段的难点,需要请示。

按周瑜信使的说法,那邴原也想和谈,然后隐居化外,乞求朝廷不要赶尽杀绝。但他只担忧离开了带水平原后,再往南别无适合农耕的平旷肥饶之地可立足,只能跟韩濊蛮夷一样进入山林渔猎,失了汉人衣冠。

诸葛瑾梳理完对方的难处,心中忽然一动,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就修书一封,回复周瑜。

信中诸葛瑾分析:“邴原身为中原名士,愿意跟我军谈判求和,让出土地,但他本人却不愿驻留乐浪,成为朝廷官员,必是其身边带着公孙康家眷,这才不得不躲避化外。

对于公孙康家眷,我可以放他们一马,只是要求他们将来必须顶着汉臣名义,开拓化外,不得自封立国。

至于邴原所虑,带水以南,再无立锥之地耕作繁衍,此事不足为虑。我读《东观汉纪》,见蔡公笔记提及,韩濊极南偏西,黄海之上有大岛,虽有缓坡,亦可牧马耕作,其地方广数县。

若觉海岛孤悬,还可绕过朝险半岛最南段,折向东方。三韩东南角,另有盆地平原,土地肥沃,盆地如山中凹釜,故而蔡公笔记中随手命名其地为釜山。此处亦足够数万户耕种繁衍。”

信使海上漂泊十余日,把东西送到周瑜手上。

周瑜正在为谈判僵持不快,又不愿多造杀孽,才迟迟没有总攻,也是担心将来投降后,积累更多仇恨。

收到诸葛瑾书信,连忙仔细拜读,发现心中顾虑和敌方的担忧一一被子瑜兄破解,他心中自然大快。

“子瑜兄真是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我也觉得邴原如此忸怩,必是有誓诺在身,怕丢了名节,才坚持不降。子瑜兄远在千里之外,也能从对方的言语中揣摩出这一点,其智又远在我之上矣。

而且子瑜兄读书是真的多,他所说的这些笔记,也不知是从何流出?莫非是当年董卓焚烧雒阳,兰台被毁前流散到民间的遗稿?还是蔡公被王允逼死后,流落到民间的笔记?不管了,子瑜兄说有这事儿,自然是有这事儿,就拿这个去跟邴原谈判好了。”

周瑜盘算已定,就再次摆开阵势,去朝险城下叫阵,让邴原亲自出城答话。

周瑜态度很强硬,在城下列开两千骑兵,让骂阵手齐声大喝:“邴根矩!速速出城与我答话!你上次开出的条件,本将军已请示诸侯,答应你了!只要你们献出城池,哪怕你身边带的是公孙康亲子,我也会放你们离去!

若是还不肯亲自出城谈判,我们就要攻城了!”

周瑜也是懂得揣摩敌人心态的,他很清楚,当一场谈判,敌人已经拖了你一个多月了,有点疲惫了。这时候伱必须拿出一点雷厉风行,否则很难重新把事情推进下去。

眼下己方刚好是有新的重大利好,就要趁势威逼一下,才能夺回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