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以战立威,言出必践

舍弟诸葛亮 浙东匹夫 1792 字 4个月前

其次,袁谭还要观望一下,我们有没有兑现承诺的实力。换言之,我们的诚意和信用,他已经不怀疑了,只是怀疑我们的实力。如果我们不能展现出正面战场上堂堂正正击败一次曹贼的实力,那么我们再有诚意也没用。

说得难听一点儿,他就是怕受‘再降之辱’,这也是人之常情,只能怪他没见识,不知我军上下何等众志成城,天下人心何等向汉。”

刘备听到这儿,脸色稍稍有点不快,但也是理解地点了点头。

他知道,如今天下诸侯,还是觉得北强南弱,觉得一个诸侯,能够在南方偏远诸侯中间厮杀成老大,绝对碾压其他南方诸侯,也不能等同于他就有实力抗衡中原了。

必须打一场堂堂正正的主动进攻北方中原诸侯的战役,还要确保打赢,这才能让这些墙头草势力真正打入一针强心剂。

如此看来,诸葛瑾和诸葛亮兄弟为他安排的“趁着曹操再次进攻袁尚时,对曹操的淮西和徐州彭城发起攻势”,倒是有了更重大的意义了。

这不仅仅是为了夺取两三个郡的地盘,更是为了展示肌肉,以壮军威,让天下的摇摆者多一份忌惮。

让他们以后决定外交态度的时候多想一想别的可能性,是为了争取更好的外部形势,将来拉拢和团结更多人。

换言之,这不仅仅对袁谭有吸引和威慑的作用,对刘表、刘璋也是一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的。

只是这种外交态度上的转变和贡献,很难具体量化出来。但不管怎么说,这事儿绝对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不是白忙活。

至于诸葛亮说袁谭是担心“再降之辱”,这几个字倒是总结得非常精妙,也是诸葛瑾信里不曾写的,确属诸葛亮原创。

说来也是讽刺,原本历史上“再降之辱”这个词,还是蜀汉末期、著名投降派谯周等人发明的,那群人在劝刘禅向邓艾投降时,说“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翻译过来就是“吴迟早是要被魏灭的,现在先投吴也是投降称臣受辱,将来吴被魏灭再投一次,那就是二次受辱,不如直接一步到魏”。

如今也是机缘巧合,袁谭内心的担忧,跟历史上刘禅最后的担忧,性质是类似的。他就是担心刘备打不过曹操,自己就要吃两遍苦受两遍辱。

所以,一切的症结,还是要刘叔自己够硬,侄儿们才会纷纷来投。

诸葛亮看主公已经充分理解了这里面的矛盾,才继续往下解说袁谭的第三个条件。

“袁谭这第三点,也算符合孝道,也是为了争一口气。我总结下来,主要是他为了体面,要死撑两个时间点:

首先,他要先看到袁尚被曹操灭了,看到袁尚走在前头,他要让自己代表‘袁家最后的旗帜’。

其次,那就是等袁绍三年丧期满——袁绍是去年二月底还是三月初没的,按照三年之期实算二十七个月,那就是要到明年五六月间,才算期满了。

依我看来,如果曹操全力进攻袁尚,袁尚之灭,应该多半能在这个时间之前完成,这一点,我们肯定是能等的。所以袁谭坚持的这两个时间点,应该还是袁绍的三年丧期更晚到期一些,这第二个时间点,就看主公的定夺了。”

刘备对此倒是没有斤斤计较,一挥手道:“答应他就是了,我辈做长辈的,岂能跟侄儿斤斤计较?自然要拿出长辈的态度。

袁本初也算一时雄杰,我待他以兄礼,也没什么,让他的儿子坚守袁家门楣到他丧期结束,也是该的。

这样好了,咱分两步走:第一步,我们先帮他解围,也先击败一次曹操,让他看看我们的实力。然后,等曹操灭袁尚、腾出手来再要进攻袁谭时,袁谭就该立刻把军权交给我们。

至于青州和幽州东部的治权,我们可以暂时不要,让其麾下的文官全部原职留用,依然听命于袁谭。直到袁绍三年之期已满,他尽孝坚守门楣也仁至义尽了,再正式归顺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