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保守的宣传口径

新官路商途 更俗 2008 字 4个月前

随着低聚糖保健品“脑健灵”率先在锡江、东洲两地推向市场,越来越多的销售人员奔赴县区乃至乡镇一线战场,文化站大楼并没有恢复宁静,每天都有拿着招聘广告的人陆续而来。

虽说前期在锡江、东洲两地的销售才刚刚起步,资金回笼缓慢,可以动用的流动资金很有限,人员扩张的步伐无法迈得太大,但新聘销售人员的培养及工作适应需要时间,因此需要不间断的持续推进。

拿萧良的话说,市场推进缓慢,大不了加大试用期的淘汰率。

大部分季节性强的商品销售,想要低成本的增加销售旺季的用工,这也是一种方式。

徐立桓、何雪晴乃至顾培军前期都被萧良拉出来,在他们手头各自负责的工作之外,还额外承担起对新晋员工的培训,替他分担压力;然后又快速的将经过短期促进培训的员工,分派到大大小小的驻点参与实际的销售、市场推广工作。

市场推广及销售,也并非寻常人所想象的,都需要极强的沟通技术。

甚至大部分助销、地推工作,都非常的枯燥,也很机械化,需要大量的人手去填——就像六月份他们在锡江实施的清库存销售一样,很多工作都不存在什么门槛。

锡江、东洲两地的渠道推广及市场销售工作,虽说没有一开始就出现惊人的亮色,但除了利用南亭湖果汁市场现有的渠道体系外,又填充进去大量的销售人员,一切都还算是按部就班,以现款现结方式累计快速两万盒的铺货,第二周销量统计也有四千多盒。

锡江、东洲两地周销四五千盒,市场成绩当然谈不上惊艳,却也能让人接受,毕竟这已经能覆盖掉当下生产运营以及市场宣传、渠道维护等各方面的成本。

随着市场宣传及渠道建设的深入,助销工作的细化,同时也会覆盖更多的零售终端,预计九月底两地的周销量应该能达到六七千盒。

不过,萧良并没有等锡江、东洲两地做出成绩,再进行下一步的计划,九月上旬萧良就迫不及待的从锡江、东洲两地抽调二十名具备一定经验的销售人员,由徐立桓、何雪晴两人亲自带队奔赴省城成立办事处,重点先啃全省保健品市场的高地秣陵。

秣陵这几年经济发展,非常丢脸的要比锡江差了一截,但作为省会城市,城市人口规模以及平均消费能力,却要比锡江更高;当然秣陵保健品市场的厮杀也最为激烈。

这也导致除了地租等成本高企外,媒体广告的投放价格也要远高于地市。

然而想要利用省级媒体以及秣陵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赶在元旦之前对其他地市形成一定的沉淀,以便其他地市渠道建设的快速推进,秣陵这块高地必须要集结重兵火力先啃下来。

要不然的话,真要一个地市一个地市的去生啃,想要赶在元旦之前初步完成江省十二个地级市的渠道建设,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然,秣陵作为全新的市场,萧良那一套反向营销的组合拳就又有了发挥的空间。

徐立桓、何雪晴率队赶奔秣陵,铺货规模很快就达到四万盒。

反向营销是屡试不爽的策略,并没有太高明的技术,徐立桓、何雪晴他们率队执行,效果也不会比萧良差多少。

不过,秣陵市场真正艰难的,还是如何以最快的速度,让真实销量增涨上来,避免大量的“脑健灵”囤积在渠道商手里,破坏掉与渠道商刚刚建立起来的脆弱信任。

萧良除了将每一分能挤出来的资金都留给徐立桓、何雪晴用于秣陵市场外,还将进入九月之后新招聘的三十名销售人员,都增派到秣陵。

整个秣陵市场短期内非但不能产生正向现金流,萧良甚至还要将锡江、东洲两地市场产生的利润转过去,任其无情的吞噬。

这时候宿云生物还要继续扩大销售人员的招聘,果汁厂还要增添新的设备,保证第一车间两条生产线随时有转产“脑健灵”的能力,要陆续招聘、培训新的生产职工,保证有随时通过二十四小时三班运转扩大生产线产能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