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布提到的这些想法,林煜其实也都想过。
毕竟论起来制作符箓,林煜的记忆和领悟是远远的领先邓子布的。
如果说仅仅只是把符箓当成一种法术来用,或者将平时使用的法术记录在符纸之上只求一个方便。
那这样的符箓之术仅仅只是术。
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东西,只不过是护道的一个手段而已。
无论是文才这种专门研究符箓怎么使用的,还是一些能够自己画符的。
他们也都逃不过这平庸之列。
只有把这符箓之道的精髓领悟,才能真正的体会到其中的一些妙处。
所谓道法自然,这符箓上的一笔一划,法力的配比,全都是人对于天地自然的模仿。
所以才能使用出种种规则,种种神奇的法术。
这不仅仅是一种对敌的斗战手段。
也可以借由符箓上面的纹路和体悟,溯源而上,反向上求,以此为桥梁,体会天地自然,领悟天地正道。
真正的走在道法自然的大道之上。
如此一来便把这符箓化成了通天之术,有着无穷无尽的未来。
既能让自己护道手段更加强硬,也可以丰富自己的对敌手段,还不耽误自己性命的修行。
这才是走上了一举两得的正道。
这种想法是对的,但要做起来却千难万难。
林煜现在能够体会到其中的一点奥妙,但还无法将之实现。
古往今来,符箓之术传承何止千年,天下英杰不知凡几。
又怎么会没有人想到这一点呢?
而当初创造符纸的老祖宗又为什么要将这符禄化为繁琐的符纸呢?
自然还是因为天下庸人太多,人力有限。
根本做不到跳过中间这一步,直接通过那些奇怪的纹路就去体悟天地。
他们只能借由着那不同材质的符纸,不同材质的朱砂,不同的笔画,不同的法力来减轻模拟天地自然的压力。
能够让他们按部就班的勉强触碰到天地自然之道。
与此同时,还能够借由这一点规则化作千万法,让这些普通的修行之人在修行路途上多了许多可以使用的手段。
佛家有一首偈子也是广为流传。
禅宗弘忍法师为选嗣法弟子,命寺僧各作一偈。
神秀大师所做“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已经是上佳之作。
却在千年来沦为一个陪衬,作为六祖慧能的垫脚石。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境界又仿佛高了一个层次,千年来都被人津津乐道。
可这也正如符箓之道一样。
六祖慧能固然高明,讲究禅宗顿悟,境界不可谓不深。
但又有谁能够真的做到心内无一物?
又有谁能够做到一朝顿悟?
反而是神秀大师的时时勤拂拭,更适合天下无数孜孜不倦的求道者。
即便是一段时间内陷入执着,但却总还是给那资质平庸的人有一条路可走。
希望能够借着平时的努力修行来求得将来有一日顿悟而成正果。
能够直接通过符箓效仿天地而不借用工具的人也许会有。
但现在还没有人掌握,最起码林煜没有见过。
即便是他现在也还是做不到。
所以邓子布要想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真可谓是前路便是荆棘,不容易着呢。
可他要想弯道超车又非走这条路不可
但他即便走了这条路,他也未必能超车。
只因为林煜的符箓制艺本来就比他高,领悟也比他深。
如今也对另一条路有了一些感悟,可以说是两条腿走路。
只会一直走在邓子布的前面。
说不定有朝一日邓子布转过一个路口,向后瞧不见人影,以为走对了路,走到了前面。
抬头一瞧,发现林煜已经站在他的眼前了。
那才真让人有些啼笑皆非。
但这条路总还是好的,不为了争强好胜也得去努力修行。
两个人互相交流,互通有无,互相扶持才有利于走得快,走得远,走得稳。
除了邓子布传来消息,还有千鹤传过来的消息。
他已经成功的到了那大山之中,与他朋友介绍的那支队伍成功汇合。
他还认识了一个非常让他佩服又志同道合的同志。
姓李,名字起的也好,得胜两个字代表了对将来的许多希冀。
他们两个比较投缘,千鹤也参与了他们的一些行动,做了一些贡献。
但是他身上带着的那么多的财产,那么多的粮食,却只拿出来了很少的一部分金银作为投名状当做贡献。
其他的东西都藏在身上,藏的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