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对于那些有政治野心的大臣,李治和武则天则许下高官厚禄,锦绣前程等承诺。这些人渴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而李治和武则天的承诺,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此外,还有一些中立派的官员,他们对李治和武则天的行为,持观望态度。针对这些人,李治和武则天采取了怀柔政策,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们展示自己的实力和诚意,让他们逐渐倒向自己这边。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朝廷大臣,加入了李治和武则天的队伍。这些人来自不同的背景,但都因为各自的利益与李治和武则天,站在了一起。他们在朝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这股势力足以影响朝局的走向。
而在幕后居中连线的李治和武则天,看到自己的队伍日益壮大,心中也渐渐踏实起来。他们知道,现在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去对抗长孙无忌等人,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优势还将不断扩大。
在这场权力斗争中,李治和武则天的策略,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他们利用金钱、权力和政治许诺,成功地吸引了众多大臣的支持。然而,他们的对手长孙无忌等人,也不会坐以待毙,一场激烈的权力争夺战,将不可避免地上演。
虽然,以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为首的众多元老大臣,立场坚定,犹如铜墙铁壁,柴米不进,坚决反对废王立武。这些元老大臣,深受传统礼教和政治观念的影响,认为王皇后出身名门,地位稳固,不可轻易废黜。他们试图凭借自己的威望和权力,维护旧有的政治秩序和伦理规范。
然而,局势并非一成不变。在这看似铁板一块的反对阵营中,有一些元老开始察觉到其中的端倪,态度逐渐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他们敏锐地意识到,李治的决心已定,而政治风向或许也即将改变。元老之一的李积,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李积此人,久经沙场,政治经验丰富,深知顺势而为的重要性。他表态说“废立皇后,是皇帝的家事,何必问外人。”这一表态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意义重大,为李治的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至此,李治敏锐地察觉到,时机已经成熟。他深知,在这场政治博弈中,自己已经占据了有利的地位。
于是,在公元 655 年十一月十三日,李治果断出手,以“阴谋下毒”这一严厉的罪名,废了王皇后。这一罪名的提出,在当时的宫廷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各方势力都在揣测李治的真实意图。
仅仅七天之后,李治便迫不及待地下诏册立武则天为皇后。这一迅速的举动,充分展示了李治的决心和果断,也标志着唐朝宫廷政治格局的重大变革。
在公元 655 年,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十一月初一日,正值青春年华,32 岁的武则天,在庄重而肃穆的仪式中,正式登上了后位。这一时刻,无疑成为了大唐宫廷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再次入宫仅仅 4 年的时间,武则天便以其非凡的智慧,果敢的手段和独特的魅力,成功登顶后宫。她一路走来,历经了无数的明争暗斗和艰难险阻。每一次的危机,都被她巧妙地化解。每一个对手,都在她的谋略下黯然失色。
随着武则天成为皇后,这场惊心动魄,备受瞩目的废王立武的政治运动,最终也以李治的胜利而告终。在这场激烈的政治博弈中,李治展现出了坚定的决心和果敢的决策力。
虽然,这次运动对元老的打击,却不是致命的。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元老们的势力,让他们在宫廷的话语权,有所减少。
元老们曾经凭借着自己的资历和功勋,在宫廷中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这次运动中,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
可是,它所带来的政治风向标,方向却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皇帝要开始绝对集权。这一趋势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大唐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历代帝王,都在追求权力的高度集中,以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统治的巩固。
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岁月悄然流转,局势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随着元老们逐渐步入暮年,精力与斗志渐渐衰退,新朝的舞台上,开始涌现出一大批新兴人才。这些新锐之士充满朝气与活力,怀揣着雄心壮志和创新理念,为朝廷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在此期间,皇权势力的团队,如同茁壮成长的树苗,日复一日地日益壮大。他们紧密团结在皇帝周围,为巩固皇权,推动国家发展出谋划策、尽心尽力。
公元 659 年,经过漫长的等待和精心的筹谋,时机终于成熟。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元老派,在政治的风云变幻中,正式被李治以坚决的态度,请出了朝廷。长孙无忌,这位曾权倾一时的重臣,最终也无法抵挡时代的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