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办理陈皇后巫蛊一案时,张汤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和果敢决断之力。他不辞辛劳,深入调查,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誓要将与此案相关的所有同党一网打尽。经过一番抽丝剥茧、明察暗访,张汤终于成功地揪出了众多隐藏在暗处的涉案人员,并将他们一一绳之以法。整个办案过程犹如行云流水般顺畅,干脆利落地解决了这起错综复杂的案件。
张汤如此出色的表现,自然没有逃过汉武帝的慧眼。武帝对其赞赏有加,认定张汤具备卓越的办事能力,遂逐步擢升他为太中大夫。随着职位的不断攀升,张汤肩负的责任也日益重大。
与此同时,张汤还与光禄大夫赵禹携手合作,共同拟定各类法律条文。二人秉持着严苛峻厉的原则,力求通过这些律法来约束那些在职的官吏们,以确保朝廷纲纪严明,政治清明。
未几,赵禹因功高升,先是出任中尉一职,而后又转任少府。而张汤亦凭借自身的才华和努力,官运亨通,最终登上廷尉之位。尽管各自仕途顺遂,但两人之间的情谊却愈发深厚。张汤对待赵禹宛如对待自己的亲兄长一般敬重,彼此相互扶持,成为朝堂之上一段佳话。
要说这张汤啊,那可是出了名的善于揣摩上意!想当年,汉武帝对儒家学说极为推崇,而聪明伶俐的张汤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讨好圣上的机会。每回在判决那些重大案件之时,他都会绞尽脑汁地想要将儒家的观点和解释巧妙地附会其中。
不仅如此,为了能更好地迎合汉武帝的喜好,张汤还特意请来众多博士弟子一同深入研究《尚书》和《春秋》等经典着作。要知道,那时的张汤正担任着廷尉史一职,手握决狱和治狱之权。有了这般权力在手,再加上博士弟子们的智慧助力,他更是如鱼得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每当遇到疑难案件时,张汤总会小心翼翼地先将其呈报给汉武帝。接着,他便会使出浑身解数,为汉武帝详细地讲解和剖析整个案件的来龙去脉。同时,他那双锐利的眼睛也时刻紧盯着汉武帝的表情变化,不放过任何一丝细微的反应。一旦察觉到汉武帝对某个观点或处理方式表示认同,张汤便会毫不犹豫地欣然接受并迅速记录下来。
而后,这些得到汉武帝认可的观点和方法,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判案的标准规范。最后,张汤还会大张旗鼓地以廷尉的名义将这些规范公之于众,以此来极力颂扬皇上的圣明决策。就这样,通过这一系列精心谋划的举动,张汤成功博得了汉武帝的欢心,在仕途上可谓是平步青云、一帆风顺。反之,倘若不幸遭遇汉武帝的不认可甚至严厉谴责,那张汤便会毫不犹豫地立刻顺着皇上的心意认错赔罪。不仅如此,他还常常煞费苦心地表示,其实早已有贤能出众的下属向自己提出过和皇上完全一致的见解,但由于自身愚笨至极未能予以采纳。通过这般言辞,张汤在皇帝面前将自己的形象塑造得极度自责悔恨,也正因如此,他几乎每一次都能够成功获得皇上的宽容饶恕。
要是张汤有意向汉武帝推举自己手下的某位属官,那么当汉武帝对某份奏折表示认可之际,他定会不失时机地宣称这份奏折乃是出自于自己麾下的某某属官之手笔。并且,张汤总会巧妙运用这种手段,不着痕迹地突出其所荐之人身上的种种闪光点,与此同时又不动声色地掩盖住那些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
至于张汤所经手处理的各类案件,若是遇到皇上意欲加重罪责施以严惩的情况,他则会精明地把这些案子移交到以执法严苛着称的酷吏手中负责办理。倘若皇上有心减轻罪责、施以宽恕,那么张汤便会把相关案件转交至那些执法较为宽松且秉持公正原则的监史手中去处理。然而,一旦案件涉及的当事人乃是豪强之辈,情况则截然不同了。此时的张汤就开始肆意玩弄起法律条文来,绞尽脑汁地按照自己期望的结果对其展开巧妙的诬陷。但若是这起案件针对的仅仅是普通平民百姓或者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那张汤又会采取另一种策略——他会亲自将案件以口头陈述的方式呈报给皇上,并恳请皇上做出最终裁决。令人惊讶的是,在众多依照法律条文本应判处刑罚的案子当中,竟然有相当一部分都因为这样的操作而获得了皇上的宽大赦免。
在淮南王、衡山王以及江都王密谋造反之事败露后,整个朝野上下都为之震惊。汉武帝龙颜大怒,当即下令让素有能吏之称的张汤负责查办这起惊天大案。
由于此次谋反案件牵涉面极为广泛,众多官员和势力皆被卷入其中。其中,备受瞩目的当属严助与伍被这两位朝廷重臣。原本,汉武帝对他们二人还心存一丝怜悯之意,有意从轻发落。然而,刚正不阿的张汤却据理力争,表示绝不能姑息养奸。
他向汉武帝进言道:“陛下啊,伍被此人乃是参与策划谋反的核心人物之一,其罪行不可饶恕!若不严惩,何以震慑那些心怀不轨之人?再者,严助身为本朝天子的亲信宠臣,又肩负着守护宫廷禁门的重任。如此重要身份之人,理应深知与诸侯私自交往的危害。可他竟然明知故犯,倘若不对其严惩,日后如何管束其他朝臣呢?”
汉武帝听闻此言,陷入了沉思之中。经过一番权衡利弊,最终还是认可了张汤的观点。于是,一道无情的旨意下达,严助与伍被二人被处以极刑。随着这两颗人头落地,这场惊心动魄的三王谋反案也暂时落下了帷幕,但它所带来的影响却远未结束……
张汤通常都会像处理三王谋反案这样,借助处理大案的机会,通过惩治大臣的方式为自己邀功,也正因如此,张汤更加受到尊宠和信任,荣升为御史大夫。在张汤的官职位列九卿的时候,他就开始假意结交天下名士大夫,尽管他内心并不喜欢那些名士大夫,但表面上还是装出很仰慕他们的样子。协助武帝推行新政
当时的大汉北方有匈奴为患,再加上山东遇到洪水与干旱的灾害,导致百姓流离失所、国库空虚。为了补充国库,解决财政危机,同时也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推出了包括中央垄断制币权、中央垄断盐铁经营权等在内的改革新法,而掌管律狱又以严酷着称的张汤则成为了汉武帝推行新法、惩治反对派与违反者的“爪牙”与“先锋”。为协助推行新政,张汤请命铸造银钱和五铢钱,发布告缗令,打击富商大贾、铲除豪强之家的势力。由于新政的目的是以民间财富充盈国库,所以本就受战乱与灾情所累的百姓不仅不能从新政中受益,反而更加不得安生,再加上贪官污吏趁机夺取民财,所以百姓骚动不宁。对此,张汤都以严峻的刑法进行彻底惩办,于是上至朝中重臣,下至普通百姓,都对张汤极度不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时的张汤深受汉武帝器重,每次上朝都要大谈国家财用情况,一谈就是一整天,常常忘记吃饭,甚至于连当时的丞相都无事可做,空占相位成了张汤的陪衬,当时感觉全天下的事情都取决于张汤一样,甚至在张汤生病时,天子都会亲自前去探望。
首创“腹诽”之罪
汉武帝与张汤推行白鹿皮钱币时,有一位名为颜异的官员凭借着廉洁正直的名声一步步晋升为九卿,而张汤则与颜异有所嫌隙。汉武帝与张汤就制造与推行白鹿皮钱币之事,询问颜异想法。颜异表示,白鹿皮钱币的成本与造价太高不太现实,正常情况下王侯用青色玉璧来朝贺,价值才几千,而用白鹿皮钱币的话反而要四十万,严重的本末不相称。听了颜异的话,汉武帝很不高兴,张汤便想找机会报复颜异。后来颜异有次与客人交谈,客人谈到刚推行的法令有很多不便利的地方,对此颜异没有回答,但是表情与嘴角却显露出不屑与鄙视的神情。有人便以此事来举告颜异有不妥的言论,刚好此案又由张汤审理,于是张汤认为颜异身为九卿之官,面对不便利的诏令,不仅不进言解决,反而在心里嘀咕不满甚至诽谤,最后,张汤判处颜异死刑。此次案件,开启了当时“腹诽”罪的先河,从此便有了“腹诽罪”的法律条例,致使公卿大夫都谨小慎微,用奉承来取悦于人。
反对和亲主战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