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时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她垂下眼帘,试图掩盖自己的心绪波动,转而悄悄将双手交叠在一起,手指不自觉地相互摩挲起来,那细微的动作,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寻找着一丝安定,用以抵消仍残留在心底的那一抹不安。

目光敏锐的陈十一,自然将陈娇的这些细微反应尽收眼底,看到她仍旧暗自流露出的担心,他没有丝毫犹豫,果断将原本停滞在半空中、即将触碰到黑色盒子的双手回收。

紧接着,他挺直胸膛,扬起下巴,用手轻轻拍了拍胸脯,动作干脆利落,每一下都拍得坚实有力,似是要将自己的信心通过这种方式传递给陈娇,以表他此刻的信誓旦旦。

事实上,他的心中也确实是信心满满,毕竟在那设备精良、条件严苛的实验室里,他曾经已经成功地进行过一次简短却关键的实验。

在那次实验过程中,各项数据平稳,结果并没有产生意料之外的危险状况,一切都如他所料那般顺利推进。只不过,自那次以后,受诸多因素限制,他也确实没有在复杂多变的自然条件下进行过相关的测试,这一点,成了此刻唯一的变数。

殊不知,刚刚他那信誓旦旦的说法,若是按照一般网文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的脉络来说,已经算是将预示不祥的旗子插满了。

但陈十一可不是一般人,他对于插旗子这事却有着旁人所不知晓的独到见解:人们在日常生活的那某一天,或许会突然惊觉,好像自己总认为信誓旦旦、万无一失的事,在自己不经意间插满了各种 “必胜”“没问题” 之类的旗子之后,便很容易迎来意想不到的反转,这仿佛成了一件神秘莫测的玄学规律,在网络世界、茶余饭后被人们反复提及。但实则真是如此吗?

其实,这背后隐藏着深刻的人类认知特性。

人的惯性思维,使得人们对那些已经确定的事突然发生反转会格外印象深刻,因为这种意外打破了常规认知,冲击了心理预期,大脑便会自动给这件事贴上 “特殊” 的标签,让记忆深刻留存。

而与之相反,对于那些确定的事没有发生反转,人们却早已习以为常,只觉得是顺理成章,大脑不会耗费过多精力去强化记忆,所以没有太深的记忆深度。人类这一认知特性就使人们对于生活中绝大多数没有发生反转的事印象平平,如同过眼云烟,而对于那极少数几件反转的事却记忆犹新,仿若烙印。

故此,在一件插旗子被反转的事情之前,其实已经默默经历过了无数件没有反转的平凡事件,只是人们选择性地忽略了后者。

所以对于真的已经确定了的事,一个劲插旗,从纯粹的理论上来说,并不会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

如果这件事最后并未反转,人们会觉得理所当然,如同每天太阳东升西落一般自然,并且很快就会将其遗忘在记忆的角落。大部分的日常事件都是如此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故此,归根结底,所谓插旗就会反转,只不过是人们受自身认知局限而产生的认知偏差罢了。只要保障了先决条件的 a,那么结果 b 则将必然产生,这是科学理性的逻辑。

只是,可惜的是,世事难料,现实世界太过复杂,一个结果发生之前,影响其发生的因素实在是太过繁杂多样了,各种潜在的、难以察觉的细微因素交织在一起,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再加上此次陈十一虽然信心满满,但他确实并未完全保障自己所期望结果产生的所有 a 因素,这就为后续埋下了不确定性的隐患,让人不禁为接下来的发展捏一把汗。

随即,屋内的静谧仿佛被一道无形的指令打破,陈娇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陈十一的动作之上。

只见他身姿挺拔地站在茶几旁,上身微微前倾,目光专注而沉稳,修长且灵活的手指轻轻拈起原先垫在茶几之上的那张纸张,动作轻柔又不失精准,如同一位正在进行精细手术的外科医生。他小心翼翼地将纸张微微向左移动了仅仅一小段距离,那纸张与茶几表面摩挲发出的细微沙沙声,在这安静的氛围里都显得格外清晰。

而后,陈十一不慌不忙地转身,从一旁的资料堆里取了一张同样质地、大小相近的纸张,再次回到茶几前,他的眼神中透着一种胸有成竹的笃定,将新取来的纸张平整地放置于原先那张纸的右侧,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眨眼间,茶几之上正中两侧便左右对称地摆着两张纸张,静静地等待着即将承载的使命。

紧接着,陈十一遂而深吸一口气,在为接下来关键的步骤积聚力量,随后缓缓伸出自己那双平日里操控精密仪器无数次、早已磨炼得无比稳定的双手。

此刻,他的双手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感,稳稳地探向那个神秘的黑色盒子。

随着盒子的开启,一抹奇异而迷人的光芒透了出来,只见两颗散发着淡淡光晕的金属球体静静躺在盒子底部,那光晕如梦似幻。

小主,

陈十一眼神中闪过一丝兴奋与期待,小心翼翼地将它们从黑色盒子中拿出,先是把那颗反射着银白色光华、宛如夜空中清冷皓月般的金属球体,轻轻放在左侧那张纸巾之上,金属球与纸张接触的瞬间,竟没有发出一丝声响,仿佛二者早已默契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