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十一为了这匪夷所思的现象,苦思冥想了无数个日夜。
他把自己关在实验室,对着满桌的资料反复推敲,试图从过往的知识储备、偶然的实验发现中找到一丝线索,还原这灵感来源的真相。可每一次,他都只能在无尽的迷茫中碰壁,那些灵感就像是凭空而生,找不到丝毫逻辑起点。最终,身心俱疲的他,无奈地选择了放弃这看似无解的探求,任由那谜团在心底深处继续蛰伏。
既然想不明白,陈十一索性换了一种心境,怀揣着一份既庄重又略带苦涩的使命感。
他想着,既然命运的奇妙安排让自己拥有了先人的卓越知识,那便如同接过了传承的火炬,先辈们未竟的遗愿理应由他来扛在肩头、奋勇前行。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那条与先贤们同样荆棘密布却又光芒万丈的道路。他不再纠结于知识的来历,只一心想着,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之光还未彻底熄灭之前,若能凭借所学,为这混沌世间点亮哪怕微不足道的一隅,那便是他此生所能达成的最大价值了。
只是,随着他一步步靠近那高深莫测的规则核心,他越发清晰且深刻地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如沧海一粟。
在浩渺无垠的知识宇宙与雄浑壮阔的规则力量面前,他仿若迷失方向的孤舟,飘摇不定。与此同时,他也越发透彻地了解到,科学家们千辛万苦所获取的、源自规则深处的珍贵知识,在现实运用中,有着诸多超乎想象的限制。
很多时候,这些知识并非仅凭一人之力便可轻易施展,个人的命运也并非能因之得到迅速改写。就拿看似平实易懂的中医知识来说,哪怕只是要治愈一场小小的风寒,也绝非仅凭医者一人熟读医书便可成事,还需要各类草药依据药理精准配合,更离不开患者自身的调养作息。
陈十一深知,这便是以人类这脆弱且有限之躯,妄图掌握规则力量所必须付出的 “代价” 吧。
它与真正纯粹、至高无上的规则相比,存在着天壤之别。真正的规则,仿若那无形却无处不在的神明,无需任何外在依仗,自由且顺畅地运行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默默主宰着万物的生灭兴衰。而人类一旦涉足规则领域,哪怕只是触及皮毛,便会发现,越是强大、越是精妙的规则力量,就越需要调动起世间形形色色的人、纷繁复杂的事物,让它们相互协作、紧密配合,方能将规则蕴含的伟力真正释放出来,否则,便只能望洋兴叹,空守宝山而不得其门而入。
在当今这个科技昌明、万物互联的时代,不妨想象一下那翱翔于万里高空之上的飞机,它宛如一座钢铁铸就的空中桥梁,神奇地赋予了人们突破地心引力、拥抱蓝天的 “飞行” 能力。
然而,这般伟大壮举的背后,实则凝聚了无数工厂齐心协力、分工协作的磅礴力量。从精密复杂的发动机制造,到轻盈坚韧的机身材料锻造;从错综复杂的电子系统集成,再到符合人体工学的内饰精心装配,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离不开众多专业工厂的深耕细作,如同一场规模宏大、配合无间的交响乐演奏,缺了任何一个音符,都无法奏响征服苍穹的激昂乐章。
就拿如今人们习以为常、轻松惬意地乘坐飞机穿梭于云海之间的日常情景来说,倘若较真地去探究一番,人真的算是掌握了飞行的本领吗?
飞机确实如一只钢铁巨鸟,稳稳地凌驾于层层叠叠的云层之上,可这究竟是人的自主飞翔,还是借助机械外力达成的 “伪飞行” 呢?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如同陷入了思维的泥沼,让人难以笃定地给出一个是或否的明确答复。毕竟,离开了飞机这一庞大繁杂的机械装置,人类凭借自身的血肉之躯,在广袤天空中不过是无根之萍,瞬间便会被重力无情拉回大地的怀抱。
但反过来说,人真的就彻彻底底与飞行无缘、永远无法凭借自身力量征服天空吗?
答案似乎又并非如此绝对。古往今来,无数先驱者怀揣着对蓝天的炽热向往,凭借着顽强的意志与超凡的智慧,在飞行探索之路上前赴后继。从模仿鸟类振翅的简陋飞行器雏形,到利用热气球短暂腾空的初步尝试,再到滑翔机划破长空的历史性突破,人类一步步向着自由飞行的梦想靠近,尽管过程布满荆棘、艰辛异常,但这些努力无不昭示着,人类体内潜藏着挑战未知、突破极限的无限可能,那翱翔天际的基因,或许早已深深烙印在灵魂深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也正因如此,有一个词应运而生,显得格外耐人寻味 ——“如飞”。
它超脱了传统非黑即白的二元判断逻辑,巧妙地在 “是” 与 “不是” 之间开辟出一条充满思辨色彩的第三条道路。这种微妙而独特的界定,恰似一面镜子,精准映照出当下人类所处的真实状态:我们既不完全受限于世俗规则的重重枷锁,沦为按部就班的傀儡;却也尚未彻底参透、掌控那些主宰万物运行的核心规则,达到随心所欲、超凡入圣的自由之境。而是仿若在规则与非规则的朦胧边界线上徘徊、试探,以一种若即若离的 “如态”,努力探寻着前行的方向。
进一步深入探究便会发现,随着人类对某一特定规则的钻研日益精深、理解愈发透彻,利用其蕴含力量的过程也会随之变得越发得心应手、简便易行。
就如同现世生活中,汽车发动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历程一般。从早期粗笨低效、燃油利用率极低的初代发动机,到如今精密智能、能够将每一滴燃油的能量近乎极致榨取的先进引擎,背后是科研人员对热力学、机械动力学等诸多规则数十年如一日的深耕细究。
他们不断优化燃烧过程、改良内部结构、引入智能控制系统,让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能够以更小的能源消耗,释放出更强劲的动力,这无疑是人类巧妙驾驭规则力量、为己所用的生动例证。
然而,无论人类如何聪慧勤勉,规则终究有着其深邃而恒定的本质,宛如高悬于苍穹之上的璀璨星辰,遥不可及又永恒闪耀;而人类,即便站在进化链的顶端,拥有着改造世界的非凡伟力,归根结底,依旧是这茫茫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受限于肉身凡胎的诸多局限。
以佛教用语 “如来” 为例,“如” 代表着真如、如实,是万物运行的本真规律;“来” 则寓意着接近、抵达。从字面意义理解,仿佛蕴含着人类能够趋近、掌握规则真谛的美好期许。
但残酷的现实却是,我们能够感知到规则的存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规则的力量改善生活、推动文明进程,可真正意义上的与规则融为一体、达到 “如来” 境界,却依旧遥不可及。可以确定的是,那个理想中的 “来”,在当下,还仅仅停留在憧憬的彼岸。
故此,当人类试图借助群体智慧与协作之力,深度挖掘规则潜力、为我所用时,便会不可避免地遭遇瓶颈。这种瓶颈,恰似一道无形却坚固的屏障,横亘在人类追求无限可能的道路之上。
随着对规则利用程度的加深,到了某个关键节点,无论我们如何绞尽脑汁、优化流程,都无法再精简投入其中的人力、物力与各类繁杂事物。因为人类所掌握的规则运用方式,与真正纯粹、自在运行的规则相比,终究存在着质的差距,无法像那些至高无上的规则一般,仅凭自身意志,便可在任何条件下轻松启动、发挥效力,毫无阻碍地塑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