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多余的话,我就不多加赘述了,接下来就由我李达用白话文讲解这篇饱受科研领域争议的理论:
在十一学者的设定中,世界好比一个‘湖’,这里的世界不止是我们的宇宙,而是泛指一切,十一学者认为存在着许多宇宙,
而我们,注意,这里的我们代表了我们所处的宇宙,就相当于‘湖’中停留在某一层的物质,
同时这个‘湖’也和真正的湖一般,决定‘湖’中所处位置的是‘湖’中物质的密度,而我们的宇宙依据其自身密度,停留在这片‘湖’的某一层区域,这个密度和我们平时所知的密度不一样,这是世界整体的密度,
在这里,十一学者认为,世界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区间里是恒定的,因为我们的宇宙整体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这就代表着,其内物质总量不变,
虽然此前研究宇宙应该是在扩大的,但由于宇宙自身的体积近乎无穷,且进展地十分缓慢,于是在短期内,宇宙整体质量一定,体积不变,那么用宇宙的质量除以其体积,得出的密度是一个短暂的恒定密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了便于分辨,十一学者称其为界度。
我们的宇宙因为其恒定的界度,短暂停留于这片‘湖’的某一层位置。
‘湖’很大,这种大超出了一般意义的大,在我们的宇宙周围,有着许多相同界度的宇宙,于是十一学者把这层区域统称为生灵界,”
陈十一看着李达对自己理论的阐述,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当初构思这一理论时的那些日日夜夜。
自己常常沉浸在对宇宙奥秘的思索之中,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解读宇宙的构成与运行规律,这个将世界比作“湖”的设想,就是在无数次的推理论证中逐渐清晰起来的。
每一个概念的提出,每一个逻辑的推导,都凝聚着自己的心血,此刻看到它以文字的形式被一点点解读出来,心中既有一丝欣慰,又担心是否能被大家真正理解。
“不过我们的宇宙虽然对于庞大的‘湖’来说,界度是恒定的,但内部的物体密度却是在不断变化的,当我们宇宙中的某个物质密度不断增加或减少,超过界度一定阈值,则会掉出我们的宇宙,落入‘湖’中,
或浮,
或沉,最终到达它自身密度适合的区间,
说到这里,我们可能有些小伙伴已经看不懂了,但请原谅,我已经尽可能地用白话文给大家描述了,接下来我们继续。
于是在这里引出了三界论中一个重要的名词,
相对密度恒定:每个宇宙相对于整片湖来说,界度不变,但各宇宙内的各种物质密度却在不同的,就像我们的宇宙,虽然整体质量除以密度是一个恒定值,但内部的石头,树木,它们的密度肯定是不同的。
大家先消化消化,接下来我们将进行第二个重要名词的引入。”
陈十一轻轻点了点头,李达确实已经尽力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在讲解了,只是这三界论本身涉及的概念太过抽象,想要让大众完全理解,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继续往下看着,思绪也随着文字不断延伸。
“众所周知,人们都认为黑洞之所以能吸收万物,是因为其无比庞大的质量自带的引力,
但十一学者则认为,在恒星转化为黑洞之前和黑洞之后,
它自身的质量并没有发生改变,既然质量没有改变,那么其自身的引力也不应该发生改变,
如果引力都没有变化,为什么转化成黑洞之后,能将周遭物质牵引?
因此十一学者大胆猜想,
只能是因为其它因素使黑洞产生了巨大无比的牵引力,
而恒星在转化为黑洞后,只有一个变量产生了变化,那就是它的密度。
最终,在三界论中,一个崭新的观点被提出,黑洞之所以能吸收万物,是因为它的密度。
因为黑洞的密度超过了本宇宙界度太远,甚至于远远超过了本宇宙所能容纳密度的极限,
以至于我们的宇宙无法再包容黑洞,
于是黑洞塌陷了我们宇宙的壁垒,进入了‘湖’中,
而由于我们宇宙的壁垒短暂打破了一个空洞,所有密度超过界度的物体都会因为与‘湖’之间产生的密度差,从本宇宙掉入‘湖’之中。
所以对于十一学者来说,‘黑洞’能吸引物体,并不是因为它的引力,而是它将我们的宇宙砸出了一个‘洞’。
而在这段叙述中也引出了三界论另外一个重要名词,
界限:每个宇宙其内的物质密度虽然大小不一,但存在一定阈值,当物质超出这个阈值,将会离开这个宇宙,不被这个宇宙所容纳。”
陈十一回想起自己在研究黑洞现象时的困惑与思考,传统的认知似乎并不能完全解释黑洞那强大的吸引力,于是他跳出常规思维,从密度的角度去重新审视黑洞,得出了这一与众不同的结论。
当时自己也深知这个观点太过颠覆性,必然会引发诸多争议,但科学探索不就是要敢于质疑、敢于提出新想法吗?哪怕它暂时无法被证实,可只要能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思路,那也算是有价值的呀。
“啊!多么精彩的空想,可惜无法证实是这个理论唯一的漏洞,
毕竟我们连太阳系边缘都无法到达,更何况宇宙之外,
所以这一切,目前来看只是一种猜想。
虽然如此,但还是感谢十一学者对宇宙的探索。
并且,十一学者也对我们宇宙之外,也就是‘湖’,进行了以三界论为基础的猜测,
当我们宇宙中的黑洞密度超过界限之后,到达的地方应是‘湖’中的同一位置,
假定‘湖’中仍是密度轻的在上,密度重的在下,
那么黑洞在离开我们的宇宙之后应是在宇宙的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