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依旧沉默不语,但郭凌峰没有放弃,他将自己这些日子在白鹿洞书院与那些老学究辩论的经历娓娓道来。他坦言自己一开始也遇到过很多阻力,但最终还是用真诚和行动打动了那些固执的老人。
“我相信,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这一点,我们并没有分歧。”郭凌峰语气坚定地说道,“我希望能和你一起,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共同努力。”
少年的眼中闪过一丝动摇,他一直以来都对自己过人的天赋充满自信,但也渴望得到认可,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郭凌峰的话语,似乎在他心中打开了一扇窗,让他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就在这时,一位衣衫褴褛的贫苦学子站了出来,他激动地对郭凌峰说道:“郭大人,我之前也曾对改革心存疑虑,但我亲眼看到您为了推广新式学堂,不辞辛劳地奔波,看到您为了说服那些老先生,不惜放下身段,据理力争,您的真诚和决心,我们都看在眼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相信,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这些寒门子弟能够有出人头地的一天!”他握紧拳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愿意加入您,为改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位贫苦学子的发言,引起了在场其他寒门学子的共鸣,他们纷纷表示愿意支持改革,为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郭凌峰看着眼前一张张年轻而充满希望的面孔,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但只要人心齐,泰山移,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最终实现教育的革新。
然而,就在众人欢欣鼓舞之时,一位宫廷教师匆匆走进国子监,神情凝重地走到郭凌峰身边,低声说道:“郭大人,宫里来人了,皇上召您……”
宫廷教师的话语犹如一盆冷水,浇灭了众人心头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郭凌峰脸上的笑容也逐渐消散,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他深吸一口气,转身对陶夭夭说道:“夭夭,等我回来。”
皇宫巍峨庄严,却掩盖不住其中暗流涌动。郭凌峰走进御书房,只见皇帝端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身边站着几位老臣,正是以朱熹为首的旧学派代表。
“臣郭凌峰,参见皇上。”郭凌峰不卑不亢地行礼道。
“大胆郭凌峰,你可知罪?”皇帝怒喝一声,将一份奏折扔到郭凌峰面前,“你推行的改革,弄得国子监乌烟瘴气,学子们无心向学,整日吵闹不休,你还有何话说?”
郭凌峰捡起奏折,仔细阅读,心中了然。这奏折上所列举的“罪状”,无非是抨击新式学堂课程设置过于激进,教学方式过于随意,有损圣人教诲等等。
“皇上,臣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景的未来,为了培养更多有用之才。”郭凌峰不慌不忙地解释道,“新式学堂的课程设置,并非全盘否定传统经典,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加入了实用性更强的学科。”
“至于教学方式,臣鼓励学生们自由思考,勇于质疑,这并非不尊重圣人,而是希望他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圣人之道。”
郭凌峰的话语掷地有声,但朱熹等人却不以为然,他们纷纷出言反驳,一时间,御书房内争论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