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众擎易举

其中,一位名叫林舒的少年,在前往西南山区支教后,发现当地孩子们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学习状态不佳。他便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孩子们开垦荒地,种植蔬菜瓜果,并结合自己学习的农学知识,教授他们科学的种植方法。在他的带领下,孩子们不仅改善了伙食,学习劲头也更足了。

而另一位名叫赵奕的才女,则在西北边陲,用自己的绘画特长,为当地孩子们打开了艺术的大门。她教孩子们画画、唱歌、跳舞,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在她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孩子爱上了艺术,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也变得充满了欢声笑语。

这些来自京城的天才学生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知识的力量,也感染了无数贫苦学子。他们不再妄自菲薄,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梦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像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一样,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回馈社会。

与此同时,那些响应改革号召,前往各地支教的宫廷教师们,也克服了种种困难,在教育的第一线发光发热。他们放弃了京城优渥的生活,甘愿扎根偏远地区,将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们。

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先生,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了数日,终于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看着眼前破败不堪的学堂,和孩子们期盼的眼神,他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孩子们,从今天开始,我就是你们的老师……”

来自京城和宫廷的新鲜血液,为原本死气沉沉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地学堂,书声琅琅,欣欣向荣……而这一切,仅仅只是开始,更大的变化,还在酝酿之中……

夜深人静,郭凌峰站在窗前,望着远处闪烁的点点星光,一封来自西北边陲的信笺,静静地躺在他的桌上,信封上,赫然写着“十万火急”四个大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夜凉如水,郭凌峰紧锁的眉头在看到信笺的内容后,一点点舒展开来。这封来自西北边陲的“十万火急”的信,并非坏消息,相反,它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当地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先生,在阅读了新式教材后,不仅对改革表示了极大的支持,还亲自写信给远在京城的旧学派领袖人物——朱熹,希望他能到各地走走看看,亲身感受新式教育带来的变化。

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一直以来是传统教育的坚定维护者。他曾对郭凌峰的改革措施提出过质疑,认为过于激进,担心会破坏传统文化的根基。然而,当他收到老先生的来信,看到信中描绘的各地教育欣欣向荣的景象,以及那些曾经对新式教育充满疑虑的旧学派学者们,如今都积极参与到改革中来,他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

他放下信笺,捋着花白的胡须,陷入沉思。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传播儒家学说,却也看到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僵化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资源分配的不均,让许多贫苦子弟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而郭凌峰的改革,却像一缕春风,吹散了笼罩在教育上空的阴霾,让知识的种子,有机会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生根发芽。

思虑再三,朱熹决定亲自前往各地考察。他一路走访,看到了那些曾经破败不堪的学堂,如今都焕然一新;看到了那些曾经面黄肌瘦的孩子们,如今都精神饱满,充满求知欲;更看到了那些来自京城和宫廷的教师们,不辞辛劳,将知识的火种播撒到每一个角落。

他走进课堂,与孩子们亲切交谈,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他翻阅新式教材,发现其中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许多新的思想和理念,更贴近实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次与当地教师的座谈会上,朱熹感慨道:“老夫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广儒家学说,却也看到了传统教育的弊端。郭大人推行的改革,可谓是切中时弊,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