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秋收后,乡政府人员宣传说,县里将在区政府集上组织城乡交流大会,赶交流大场。艾书一家人可高兴了,割麻剐棕、晾粮晒物,忙了好几天。赶交流大场那天,小艾书得到批准随父亲和大哥阿军赶场。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常。他们全家运去的货很快就卖完。临川县苗族女县长是莺咀人,也来参加城乡物资交流大会。她和艾福是以前开会时认识的。艾福叫儿子喊“县长大爹好。”女县长戴着一顶灰色军帽,笑容可鞠:摸着艾书的头:“这是你儿子吗?”艾福回答:“是最小的一个儿子。”女县长说:“好聪明的小娃儿”。叮咛艾福,“要抚他读书啊,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没文化不行!”“已经读两年了。”艾福回答。女县长点头:“好好好,好好好。”走在路上,小艾书问爸爸:“这县长是个哪样?”爸回答“县长是个大官,管区长,管乡长,管我们大家的。”小艾书心里觉得热乎乎的。
艾福将阿军卖木头的钱也带去,加上当天收入,买了一床棉絮,几段蓝、青、花、白各色的布以及几双袜子,针、针筒、棉线、花线等,全家人人有份。还说,这些货都是城里人运下来卖的,艾书母亲看着这么好的东西,啧啧称赞。艾书父亲说:“看到了吧,当年坚决不让去城里,现在悔了吧?”“哪只脚痛你踩哪只!”小艾书不懂是大人的玩笑,弯腰去摸母亲的脚:“妈,爸踩你哪只脚了?”全家人哄堂大笑。
回头是争议那床新买棉被:父母说要用与大儿阿军以后结婚用,阿军说“给爸妈用,现在就用,我随后再背两次木头去城里卖,再买一床新的。”父母不听,还是把那床新棉絮包扎挂起来。随后阿军参军去了,这床棉絮仍被挂了好久好久。
阿军在旧社会没有读书的机会。解放后,村里办起学校,他已18岁,又是家里主要劳力,错过了上学读书的机会。他渴望识字。他成天忙了山里忙屋里的,白天没有学习的机会。晚上呢,缺灯少油。短时期的照明,靠点菜籽油。但菜籽油也不多,还不够人吃。晚上一家人围着煤炉聊天。
秋季新学年开始,上级要求每个行政乡要办一所公办学校。经费由县政府出,故称“县校”。艾家寨小学以及乡内另两所学校都合并到乡政府所在地成立龙河小学。合并后最高年级是三年级。三年级28人,最大最小年龄差距9岁。小艾书既是高年级里最小的学生,也是学校最小的学生,成绩却是高年级最好的。又因为年龄小,身体瘦小,很怕大同学欺凌,不参加大同学间的结伙、斗殴。因此老师们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