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是后世的新疆版图此时未纳入七国板块,只有等以后秦国强大了,有机会在派人去寻了。
而按照百度解说,现在的时间节点,蚕桑与纺织技术对比春秋时代已经小有发展,只是好的技术,通常都掌握在强国手中,染织工艺最发达的当属齐鲁地区,也就是齐国。
而技术这东西,是能养活一家子的营生,匠人一般都不愿意分享技术,要想偷师得先磕头叫爹。
但她不一样,陈曦和微微一笑,她有系统在手。
虽然那厮经常像豆浆机一样磨人,很多时候资本主义嘴脸尽显,但不妨碍度娘是真的好用。
陈曦和在脑中快速浏览信息,她记得还没遇到婵媛时,她怕自己饿死,总想学门手艺弄个营生养活自己,虽然后来没有付诸行动,但资料她却是收藏了不少。
其中,好像就有一本书记载了蚕桑和丝织技术,作者好像叫崔宴。
陈曦和打开收藏夹,从上往下滑,看到《四民月令》时,她眼睛一亮。
找到了!
这本书记载了从养蚕到缫丝、织缣、擘绵、治絮、染色的全部生产过程,虽然她有可能无法做到精通,但是将它誊抄交给赢驷,赢驷想来能找到懂行的人去潜心钻研。
既然技术问题解决了,那接下来就要考虑改善纺织工具了,毕竟好的工具能大大提高生产力。
后世重工业下的那些先进工艺她可能没办法弄出来,但是踏板纺织机,只要她能画出设计图,这个时代的匠人应该就能制造出来。
大学时她学过工程制图,画设计图这种小事当然是不在话下。
解决完这些问题,其实还是未真正解决农民的的穿衣问题,因为男耕女织在这个时代其实是骗人的谎言。
她来到这里才发现,这个时代战争不断,青年劳动力都被征去参军,大多民户家中只留下老弱妇孺和半大小子,她们为了活下去,农妇也是要下地干活的,哪有时间织布呢?
再而,达官显贵为了更好的控制底层人,他们将知识当作财富牢牢的握在手中,普通人其实根本就没有机会掌握一门技术。
纺织也算一门技艺,技艺这东西从来不属于贫苦之人。
农民们可能终其一生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没有技艺傍身,他们只能野蛮求存,在地主的剥削下生存,在各国的征战的夹缝中生存。
他们只知道若是不下地干活,等待他们的只有饿死。
他们整日里想的是怎么填饱肚子,怎么能在别国士兵攻破城池时活下来。
所以,要想农民有衣服穿,要有人专门去将简单化的纺织技艺传给这些人,同时,还要保证他们 有食物能活下去,有一个安定的环境能喘口气。
毕竟,人需要先解决活着的问题才有资格去考虑其他问题。
想到这,陈曦和心情有些沉重。
看来,要想富民,首先得强国。只有秦国军事强了,有一定的威慑作用才能换取发展机会。
军事强兵,此后有婵媛,她不用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