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何娟走出家门,时间已经八点。
看到他把两瓶酒放进鱼篓子里,她问道:“还用篓子装着,怕丢人?”
秦淦西摇头,“办完事后,我想去抓点青蛙、黄鳝。”
“也就是你。看你爸,一天天不到看不清路就不回家,也不知道搞点这个、捡点柴。”
这话秦淦西可不好接。
不过何娟也没打算要他接,叹息一声后说:“他是老满,一切都是你爷爷奶奶在扛着,所以不想事。”
“这也怪不得他。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一去无音讯,你爷爷奶奶只能把养老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生怕他磕着碰着。打猎不准,出去找工作不准。唉,我也知道他心理难受。但是再难受,家里都成这样了,他还不想着改变吗?”
秦淦西小心翼翼地问:“妈,我大姑和大伯、二伯是个什么情况?”
小时候,原主偶尔听奶奶和爷爷他们小声叨咕过几次,说要回老家看看,但一直都没成行。
平时是基本听不到的,秦励国也不说,所以到现在,他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更不知道他们任何情况。
何娟摇头,“其实我也不是很清楚,只听说他们都参加了革命,不知道还在不在。你大姑叫秦丽芬,大伯叫秦励园,二伯叫秦励成,一个16年,一个18年,一个20年。”
“34年入冬,战事很激烈,他们好长时间没回家,你爷爷奶奶便带着你爸往这边逃。如果今后遇到同名同姓的,可以问一下。”
……
京都一栋独立小院内,一个精壮男子看着一封信,眼泪哗哗地顺着鼻翼往下流,坐在他对面的女子慌忙问道:“又是哪个战友出事了,还是去世了?”
男子抹了一把脸,脸上露出笑容,“我可能找到爹娘了。”
说着,把信纸递给她,“如果没错的话,应该是他们。”
女子看完信后,把信还给男子,“应该不会错,这个小刘还真把你的事当成事。他们怎么去了湖湘呢?”
“那时候战争很残酷,老百姓流离失所,我爹娘只是农民,只能逃离战火。不行,我要去一趟,争取把他们接来。二十多年没尽孝,现在也该我尽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