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博山琉璃

其实李国助知道孙廷铨,及颜山孙氏的事情,还是因为柞蚕业。

据现代学者研究,最早的柞蚕书,大抵就是源自明末孙廷铨所着《南征纪略》中的记载。

在《南征纪略》卷一部分,顺治八年六月乙酉当天的日记中,

孙廷铨对诸城县山中民众进行柞蚕生产的情况进行了较为明确的记载。

他这篇日记体的小文,是现存最早描述柞蚕工艺全部流程的文献。

该文第一次将野蚕作茧从作为祥瑞的代表,转变为一种民生副业。

虽然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已经训令地方官员,

不许再将此类野蚕作茧的现象以祥瑞上报。

但在历史上,柞蚕养殖真正作为一项产业被记录,就是始于孙廷铨的这篇小文。

后来清中期的《西吴蚕略》收录了此篇小文,并将其单独标注为《山东茧志》流传。

此外,还有于云傲等人进行过整理和点校,并以《山蚕说》的名称视其为单行本。

山东是我国柞蚕生产的发源地,其历史至少可追溯到西汉时期。

但其作为一项农业经营,直至清代才有显着发展。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虽有丰富的柞槲资源,

但因民间并无饲养柞蚕的习俗,也不具备放养的技术,因而限制了柞蚕的传播发展。

清代开始,由于一批在各地任职的鲁籍地方官的自发推广、引进与传播,

柞蚕放养不但在山东有了显着发展,还由山东逐渐推广到了全国。

这种鲁籍地方官的自发推广、引进和传播,扩大了人们对柞蚕经济价值的认识,很快引起了部分封疆大吏的重视。

以至于盖章隆于乾隆九年下旨,令山东官府编纂《山东养山蚕成法》分发各省,谕令各省督抚“听其依法喂养,以收蚕利”。

自此,山东柞蚕放养技术遂在全国传播开来,技术也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

虽然山东柞蚕的历史悠久,但在清代以前,与之相关的人物都没有姓名事迹流传到现代。

孙廷铨算是最早的一个,也是唯一能追溯到明末的人物。

但他只是最早记录了柞蚕养殖的工艺流程。

至于他自己有没有养殖柞蚕的实践经验,就无从得知了。

不过从《山蚕说》对柞蚕养殖过程描写之详细,并被作为柞蚕书单独发行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