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30、40年代以后,在工业发达地区,蒸汽机作为主要动力来源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但在一些特定地区和行业,水力仍有使用,
比如在一些山区或小型作坊等,水力凭借成本低、无污染等特点继续发挥作用。
所以在李国助看来,对水力的开发,仍然是南海边地工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而且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欧洲的工业某种程度上其实已经超过了中国。
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在工业中充分运用了水力。
反观中国,虽然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水力机械,却并没能在工业中得到充分地运用。
其中有些水力机械,如水转大纺车甚至都失传了。
这是中国开始落后于欧洲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就算不久的将来,有人能在廉司南机和双作用活塞式风箱的基础上搞出瓦特蒸汽机,
李国助仍然不会放松对南海边地水力的开发和运用。
不过随着技术改进,蒸汽机肯定会逐渐代替水力,成为南海边地工业的主导动力。
除了李国助,在场唯二对蒸汽机的潜力有所体会和认知的只有高贯和林翌。
毕竟目前那台唯一的样机,就在高贯的铁匠工坊,
其给锻造带来的效率提升,他可是深有体会的。
而林翌既然要筹办蒸汽机厂,则对其应用前景必然也是有所认知的。
不过认识不到蒸汽机的潜力,并不代表大家就不能接受廉司南的生祠拥有“仁王”之名。
毕竟大家都知道,廉司南是李国助的老师。
小当家要给自己的老师立生祠,还要给他牛逼的名号,也是人之常情。
谁敢在这个上面提出反对意见,就是给自己找不痛快。
谁都不是傻子,既然都已经支持给廉司南立生祠了,何不好事做到底,送佛送到西?
于是大家都纷纷称赞李国助这个生祠名取的极好。
“既然如此,两位先生的生祠名号就这么定了。”
李国助喜笑颜开地说道,然后又笑问黄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