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板块风风火火的举行着的时候,吴桐也没闲着,真正开始筹备起了可控核聚变的预研工作。
这方面的资料,吴桐已经接触不少。锂电负极材料,以及锂硫电池的最佳配比,其实并没有占用吴桐太多的精力,特别是时间战线拉长,吴桐在指导团队研发的同时,也就有了更多时间,在可控核聚变这个大课题上,做着储备。
两个较轻的原子核聚合为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称之为核聚变。
自然界中最容易实现的聚变反应是氢的同位素——氘与氚的聚变,这种反应在太阳上已经持续了50亿年。
可控核聚变自然也是仿照这种聚变反应来进行衍射的技术,俗称人造太阳,因为太阳的原理就是核聚变反应。
借助氢同位素。核聚变不会产生核裂变所出现的长期和高水平的核辐射,不产生核废料,当然也不产生温室气体,基本不污染环境,人们认识热核聚变是从氢弹爆炸开始的。
科研工作者们,希望能有一种装置,可以有效控制“氢弹爆炸”的过程,让能量持续稳定的输出,进而衍生出了聚变和裂变两种方向。
裂变能是重金属元素的原子通过裂变而释放的巨大能量,已经实现商用化。因为裂变需要的铀等重金属元素在地球上含量稀少,而且常规裂变反应堆会产生长寿命放射性较强的核废料,这些因素限制了裂变能的发展。
另一种核能形式,便是目前尚未实现商用化的聚变核能,被称之为永远还差五十年的可控核聚变,吴桐重点攻克目标,便是可控制,且清洁无污染的可控核聚变。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