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日山筑是楚轶早年出钱以龚府的名义建造的,主要的目的就是邀请各家大学者前来讲学。这个想法还是他的太子大哥想出来的。早在太祖年间,就曾发生过南北榜之争,案情复杂,牵连甚广,甚至闹到一度动摇国本。太祖皇帝杀伐果决,砍了几批涉案人员,才将汹涌的民情给安抚下来。
南北榜之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恩科开试,所录取的学子均是南方人,无一北方学子。于是北方学子就闹起来,觉得朝廷是为了笼络南方士族而刻意打压北方学子。其实不然,当初国朝初定,天下大安未有几年,读书人哪有好的条件和环境好好学习呢?加上太祖皇帝是从南方起的家,南方收于其麾下日久,安定的日子比北方多,北方是后来太祖皇帝北上北伐才平定的。当时的北方一直处于战火之中,老百姓保命尚且困难重重,何谈寒窗苦读呢?等到太祖皇帝开恩科纳人才,一经考试,这南北学子的质量高低就体现出来了,故而当时那科录取的都是南方学子。
当然,北方学子闹大后,先头录取的南方学子成绩均被作废。太祖皇帝为了平衡南北政治势力,又开了一场恩科,录取之人全部为北方学子。至此开了国朝科举分南北两场的先河。
如今的皇帝陛下北征漠北多次,边境之战旷日持久,朝内太子坐镇,监国多年,奉行祖宗家法,依旧实行南北科场。但为了促进南北交流和融合,平衡各方势力,稳定朝局,也一直在努力在南北士族之间协调。半日山筑就是太子出台的各项政策中的一项,由楚轶背后主持,龚府出面建造;由礼部和国子监联合作请,广邀各家大学者,每三个月到应天半日山筑进行讲学,为期十日。目的就是促进各家交流,增加南北融合。此项政策已经实行四年了,且颇有成效。
这顾鸣筝是东林学派的大家,一向崇尚实学,反感空谈。这个季度轮到东林学派出面主讲半日山筑,顾鸣筝作为东林书院的山长,此次亲自南下来讲学。顾鸣筝在学子之间的威望甚高,拜谒之人数不胜数,每日半日山筑前都排满了人,州府衙门还专门调了一队捕快,帮忙维持秩序。
顾鸣筝一日讲三场,一场讲两个时辰,每场放进三十个学子。这对于一个五十多岁的老者来说,已经是超负荷工作了。言铿修带着言梓星已经来了三日了,但一直未能排到他们进去听讲。
“爹,天气这般冷,你还是先回去吧!儿子自己在这里等。”梓星年纪小,但是孝心不差任何人,他不忍心自己父亲为他在这冬日里受冻,几次劝说言铿修回去。
言铿修欣慰地摸摸梓星的脑袋道:“星儿的孝心,为父知道了。顾大师难得南下,不仅星儿想见见,为父也仰慕已久。再说,这边这么多人,我也不放心你一个人在此地等候。”
言梓星对言铿修行礼道:“那请爹爹到马车上去吧,儿子在这里排队。”
见小儿子如此孝顺,言铿修心下欢喜的不行,不忍拂了儿子的好意,于是就叮嘱言旺亲自陪着他排队。
在排队的众人不知道的时候,一辆宽大的马车停在了半日山筑的后门口。顾鸣筝的贴身仆从顾兴,半个时辰前就等候在后门口,准备迎接客人。
驾车的是笑尘,楚轶一马当先从马车内出来后,又返身将梓婋从车内接出,笑尘则跳下马车将梓嫱接出。
“小的见过楚王殿下!”顾兴见到楚轶立马跪下磕头请安。
楚轶叫起后,道:“你带路吧!”
顾兴在前头引路,楚轶一行人跟在身后,梓婋低声道:“我去见顾大师没问题吗?我都没正经读过书,见了大师,我怎么说?别一会儿我一开口,就让人家知道我没学问了。那多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