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合院虽然小,但是各种生活物品齐全,连宴客都有专门的地方。虽只有6个人,但席面齐全,菜色少而精致。几个小丫鬟将菜上全后,由一个圆脸的丫鬟侧立一边布菜倒酒。
洛川在小丫鬟倒完一圈酒后,就挥手让其退出去。洛川起身端起酒杯给各位敬酒:“今日搬新屋,算是暖房酒了,诸位,来,一同饮尽此杯!”
众人与洛川依次碰杯,一饮而尽。
“阿兄这座小院,小而精致,三步一小景,五步一大观,尽显江南风流。阿兄的眼光实在是高明!”梓婋又举起酒杯,“来,小妹敬你一杯,恭喜阿兄新得心头好!”
梓婋看着洛川饮尽后,从随身的包里拿出一个红封,双手恭敬地递给洛川:“阿兄,今日暖房宴,小妹也无甚准备,这个大红包就聊表心意了!”
洛川笑着接过:“那为兄就却之不恭了!哟!”洛川颠了颠红封,对着众人笑道:“阿婋出手不凡呐!”
阿婋笑道:“阿兄可别打趣!还有沈姐姐的一份子在里面呢!”
洛川道:“可不敢打趣,现在整个应天府打听打听去,明采轩可是最轰动的铺子,你们首创的店籍制,可让商会众人惊讶不已呢!如此高明的行商手段,快跟为兄说说,怎么想到的?”
为了扩大客源和固定客户,梓婋和沈娉婷在招待客人的时候,经过多次商量,决定推出店籍制。每个客人在店里交一两银子的店籍费,明采轩就发放一块绘有店铺标识的竹牌,上面根据交店籍费的顺序刻上序号,逢六逢八这种吉祥数字,还得双倍店籍费。一两银子二两银子,对应天的官家贵眷来说,不过是毛毛雨。
为了防伪,每块竹牌还在阴面做了特殊的符号,加印了特制的印泥,做到了独一无二。拥有店籍身份的客人,每月初六,由店里派受过训的店员送各式样册到府供各府女眷挑选品鉴,买与不买,看个人意愿。每季度明采轩还赠送当季流行的新品胭脂、茶点、绢帕、丝线、手串等价值说高不高,说低不低的小礼品袋。而且采取了盲选机制,就是送出去的小礼品袋由不得客人挑选,客人收到什么袋子就是什么礼品。这就增加了收礼的刺激性,谁都不知道这个季度会收到什么东西。
此策一出,立时揽客过百。应天府作为陪都,遍地都是豪门贵府,梓婋和沈娉婷的这个办法,让明采轩一下子就在没有实物商品出售的情况下,揽进近千两的真金白银。
一时间,明采轩的名头响彻各府深闺。
当然梓婋也不是一味地追求扩大客源,毕竟供求得相平衡,目前她们店的进货渠道还是仰赖着岑家的线,很多成品和半成品并不是合理的成本价。梓婋和沈娉婷毕竟是出走自立门户,那么岑氏即便再多加关照,也得在商言商,不然何以降服江南的一干商人呢?
于是在店籍制推行的热火朝天的时候,梓婋踩了刹车。将店籍制的原始数量控制在300人,若是还有想入籍的,必须由老客户介绍。为了固定客源,介绍了新客户的老客户还会收到一份介绍礼。
当然,也不是什么都能入籍,由老客户介绍,新客户还得在明采轩累积消费五十两才能入。这就大大限制了一开始无限制发放店籍的现象。
梓婋抿着嘴不言语只是笑,沈娉婷道:“最近这丫头迷上了《隋唐两朝志传》,对里面的瓦岗英雄上心的不得了,这不就从书中得到了这个法子,学着瓦岗英雄成立帮派呢!就想出了这个店籍制。”
张青松赞赏道:“大小姐真乃行商奇才耶!短短时日,就将明采轩打入应天府上层贵族群体,若是老爷在此,定然也会大大夸赞!”
康伯在一边也极力附合着张青松的话。
梓婋笑道:“张先生过誉了,阿婋只不过走了个偏门,恰巧又成功了。”
本来谈话兴致高扬的洛川,听到张青松的话,顿时落下了满面的笑容。他没有看向张青松,而是对梓婋道:“阿婋,今日虽说是暖房酒,但我这个人,自幼纵情山水,畅游江湖,所以并没有众多忌讳。你上次在城外中箭一事,我今日就给你一个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