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以安从小就被灌输这样的观念:只有像父亲一样,拥有一份高收入、高地位的职业,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才能过上体面的生活。父亲常常对她说:“以安,律师是这个社会最有价值的职业之一,你是我的女儿,将来一定要比我做得更好。”
为了让她朝着这条路前进,宋建国为她设计了一套详尽的成长计划。她的时间被各种学习任务填满:语言表达训练、逻辑思维课程、辩论技巧培训……甚至她的课外阅读书单,也大多是法律相关的经典着作——《刑法》、《商法案例分析》。在父亲的规划中,她高中毕业后要考入国内一流的法学院,毕业后进入一家顶尖的律师事务所,成为一名出色的律师,最终接班他的位置,成为家族的骄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宋建国对宋以安的要求不仅仅是严格,甚至可以说是苛刻。他对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充满了高标准的期待,容不得半点偏差。
有一次,学校举办了一场模拟法庭比赛,宋以安担任辩方律师。她熬了好几个晚上准备资料,最终在比赛中表现出色,拿到了二等奖。她满心欢喜地把奖状带回家,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可。然而,父亲看了一眼奖状,眉头微微皱起,语气冷淡地说道:“二等奖?为什么不是一等奖?你知道,法庭上没有第二名,只有胜者和败者。”
那一刻,宋以安感到深深的失落。她的努力似乎永远无法达到父亲的标准,而父亲的爱,也总是隔着一层冷冰冰的要求,让她无法真正触碰到。
还有一次,父亲带她去旁听一场庭审。庭审结束后,父亲问她:“以安,你觉得刚才的辩护律师表现如何?”她小心翼翼地回答:“他很专业,逻辑清晰。”然而,父亲却摇了摇头,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屑:“他太情绪化了,真正的律师,应该用逻辑说服法官,而不是用感情打动别人。记住,情绪是弱者的武器。”
从那以后,宋以安开始意识到,父亲不仅对她的职业选择有着明确的规划,还对她的性格、情感表达乃至思维方式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她必须成为一个冷静、理性、无懈可击的人,才能符合父亲的期待。
宋以安第一次对父亲的规划产生动摇,是在她初二的那个暑假。父亲为了让她提前适应高中课程,给她报了一个为期两个月的数学强化班。每天早晨六点起床,晚上九点回家,日复一日的题海战术让她感到窒息。
有一天,她实在受不了了,趁父亲不注意,偷偷跑到家附近的一家小餐馆躲了起来。那是一家不起眼的小馆子,厨房半开放,油烟味混杂着食物的香气扑面而来。她坐在角落里,看着厨师们忙碌的身影,听着锅铲碰撞的声音,竟然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
她点了一碗牛肉面,当热气腾腾的面端上来时,她第一次发现,原来食物可以带来这样的幸福感。那一刻,她心里涌起一个念头: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做出这样的食物,让人感到幸福,该有多好。
回到家后,她悄悄开始学做饭。她并不敢让父亲知道,只能趁父母不在家时偷偷摸索。第一次做饭时,她因为掌握不好火候,把一锅米饭煮成了夹生的稀粥;第二次,她试着煎鸡蛋,却因为油温过高,炸得满厨房都是油点。尽管如此,她却从未觉得枯燥,反而乐在其中。
有一次,母亲周末回家时,意外发现厨房里飘出一阵香味。她走进厨房,看到宋以安正忙着炒菜,便惊讶地问:“以安,你怎么突然学起做饭来了?”
宋以安吓了一跳,手里的锅铲差点掉到地上。她支支吾吾地解释道:“学校最近安排了生活体验课,老师说要学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我想着,反正你和爸工作忙,我就试着做点菜。”
母亲听后并没有责备她,反而露出欣慰的笑容:“原来是这样啊。你爸总说你该专注学习,但我觉得,学做饭也挺好的。等你爸回来,咱们一起尝尝你的手艺。”
那天晚上,宋以安第一次为家人做了一顿晚饭。虽然菜的味道并不完美,但母亲吃得津津有味,不停地夸她:“以安,没想到你还有这本事!”父亲则皱了皱眉头,放下筷子说道:“做饭这种事,交给大人就行了。你现在最重要的是学习,别浪费时间在这些没用的事情上。”
尽管父亲的态度冷淡,但宋以安并没有因此放弃。她知道,做菜带给她的快乐,是学习无法取代的。她开始变得更加小心翼翼,每次做饭时都尽量避开父亲的视线,只在母亲在家时偶尔帮忙。
高考结束后,宋以安考上了一所顶尖的学院,这是父亲为她规划的第一步。然而,在等待开学的那段时间里,她的内心却越发挣扎。她开始反思:这真的是她想要的生活吗?她想成为律师,还是只是为了满足父亲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