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时是定期戍守,春夏派兵、秋暮回归,后面汪大猷觉得太麻烦了,兵士多有怨言,就改成了长期戍守,不用回来了,就在那里呆着。
没事时耕耕田,有事时打打海盗。
慢慢的这些驻兵也在澎湖岛繁衍开来。
根据《宋史》记录则是:毗舍邪尝掠海滨居民,岁遣戍防之,劳费不赀,大猷作屋二百区,遣将留屯。
后面南宋进一步明确,澎湖划归福建路晋江县(今福建晋江)管辖,首次将台湾地区的部分土地,明确为中国的郡县之下。
而汪大猷的屯兵,也标志着,中国政府正式在台湾地区设立常年军政机构的开始。
之前的官员都是遥领不来,最多到了泉州就不走了,这也是邢承恩之前来不了的原因。
官员一路路费自筹就够伤的了,还要坐船出海?脑壳子坏掉了才来撒!
耽搁四个月买了人,搞了两条战船,邢承恩这才正式上任,没两条战船镇场子,怎么能收服留屯之人?
别说屯田之人良善,这年月,说不清狼和羊。
海上之人,放下兵器就是商人,拿起兵器就是杀人越货的海盗,海上屯田?史书美化罢了!
岛上之人不是私盐贩子就是海盗,有事时打打海盗?把打打换成当当可能才是真实历史。
文人修饰笔法不要太当真。
就算邢承恩猜错了,岛上之人不打劫别人,可也得拿起武器和抢劫你的人拼命。
走货的时候没少听说海商冲突,折了多少人手,海上和陆地上奉行的是两套规矩。
其实奉行苟道的自己还想准备充分些再来,可被盯上了,衡量了下觉得敢盯自己的势力要比留屯之人强大,自己只能捡软柿子捏了!
古船就是慢,晃晃悠悠的和老人遛弯似的,邢承恩决定下一步稳定之后先搞飞剪船。
一般风力之下就能达到10节的海船,在这个时空就是BUG级别的存在,一千到两千吨的载重完全够用,欧洲美洲航线的茶叶贸易跑的都是这种船。
小主,
这种船只能运输时效性和较高价值的商品。
欧洲记录是五艘装满茶叶的飞剪船在1866年2月从福州出发,经好望角到伦敦用时99天跑了两万多公里。
美国记录是从黄浦跑纽约用时88天。
飞剪船唯一的缺点就是出现的较晚,是美国为了应对英国的封锁设计出来的。
19世纪40年代出现,结果19世纪70年代以后,作为当时海上运输主要工具的帆船,被新兴的蒸汽机船迅速取代。
海上看风景时间长了无聊的很,转头进了船舱,叫来杨升和船匠,合计合计飞剪船的事情。
结果和船匠一聊直接歇菜,拼接龙骨能做到,软帆就是个问题,桅杆有船体的四分之三,如此高的桅杆木料也不好找。
采用水密舱技术就要放弃强力肋骨,中式船体以隔仓板为主体结构,不同于西式帆船以龙骨+肋骨为主体结构。
隔仓板和龙骨、共同组成了牢固的船体结构,不像西式船体结构强度全部依靠龙骨了,所以中式船体对龙骨要求不高。
中式帆船也很早就有多段拼接龙骨(宋代的泉州古船就是拼接龙骨),相应的就是船体较轻,成本大大降低。
而且水密舱结构抗沉性能比较好,分舱的船体也更适合装载和固定货物。
缺点是没有强力肋骨导致船舱壁比较薄弱,难以抵抗强力冲击,不太适合作为战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