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内线的大卫·罗宾逊拼了老命也要拖住奥尼尔,甚至不惜用上“砍鲨战术”。
一旦邓肯无法及时和罗宾逊形成包夹,且奥尼尔在自己最舒服的位置接到球时,啥也不要说,赶紧抱住,直接犯规,这个赖皮的战术对于奥尼尔来说简直无解。
“砍鲨战术”由小牛队主教练老尼尔森发明(或者说发扬光大的),即采用犯规战术对付奥尼尔,减少“鲨鱼”投篮命中的机会,很多球队会通过对奥尼尔无球犯规,将他送上罚球线。但是非关键时刻为了控制犯规,波波维奇在奥尼尔有球的时候才会指挥球员们对他犯规。
由于罚球是奥尼尔的“死穴”,所以“砍鲨”后,他虽然获得了罚球的机会,但是命中的可能性非常小,这收益远远大于让他直接得到两分,砍鲨这个词在奥尼尔在NCAA打球时就有媒体报道。
联盟中这个战术还处在方兴未艾之时,通常的做法是向场上罚球最糙的人犯规,不管球在不在他手上。
但是当对一个兼备天使般的才华和魔鬼般的罚球的巨星进行这种所谓的“无球”犯规(The Off-The-Ball Foul Rule)时,这个战术最终成为了联盟中的一个问题,而这位巨星就是大名鼎鼎的威尔特·张伯伦(Wilt Chamberlain)。
张伯伦的伟大和绝对的统治力让他顺理成章地成为比赛最后胶着时场上的重要球员,而同时他那灾难性的罚球(职业生涯平均51%)也让他顺理成章地成为对手故意犯规的首要目标。
每当张伯伦进入无解状态时,绿凯的“红衣主教”奥尔巴赫就会随手点指一个替补登场去专门负责犯规。
就连张伯伦自己都因为对手把他送上罚球线的渴望而不太情愿上场,这一切成就了球场上的奇观,就像观众在球场外看一场与篮球无关的比赛:张伯伦在场上基本像一个橄榄球员一样不断闪躲着追着他犯规的对手。
“砍张战术”到了后来,即使张伯伦无球时也会被犯规,于是张伯伦只能在场上四处乱跑以躲避被犯规。
当此之时,NBA赛场会瞬间变成田径场。一伙人追着张伯伦满场飞奔,忽东忽西,四处围追堵截,只恨不能拉网合围,简直就是一个活脱脱的狩猎场景。因为场面太过滑稽,张伯伦有时甚至都不愿意上场。
为此,NBA决定对无球犯规设立新规则,来回应这种不雅的场面——如果防守方在比赛结束前2分钟对无球及没有做出控球准备的队员进行这种犯规,进攻方可在罚球(1次或2次)后保留球权。
这个新规则规定了那些希望在最后时刻迅速得到球权的球队,必须对持球队员犯规,同时浇灭了与张伯伦以及他的难兄难弟们玩“躲猫猫”的渴望。
帕特·莱利曾经说过:“他们定这个新规则是因为在无球队员身上犯规很没有智商...像玩“躲猫猫”一样追着张伯伦犯规是我这辈子见过最逗的事之一,Wilt大玩躲猫猫的愚蠢景象是促使联盟出台新规则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