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安置诸胡

七月的长安,天空中时常有大团大团的云朵飘过,像是一群悠闲漫步的绵羊,将炽热的阳光时而遮挡,时而释放。皇宫的墙角下,几株茉莉花开得正盛,洁白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阵阵淡雅的清香,仿佛是在给这略显沉闷的夏日带来一丝慰藉。御花园中的池塘里,荷叶田田,偶尔有几只蜻蜓在荷叶间嬉戏,点起一圈圈微小的涟漪。

李世民坐在甘露殿内,面前摆放着关于突厥事务的奏章,眉头微皱,似在深思熟虑。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位皇子前来问安。

李承乾见李世民神色凝重,上前一步,恭敬地问道:“父皇,看您似在为突厥之事烦忧,可是有何难处?儿臣瞧着您这眉头皱得,都能夹死一只苍蝇了,定是这突厥之事棘手得很。”他心中明白,突厥之事关乎大唐边疆安宁,不可小觑,自己身为太子,理应为父皇分忧。

李世民微微点头,说道:“自结社率反叛后,朝中许多人上言突厥留在河南多有不便。朕欲下诏,令以前被安置在各州的突厥及诸胡都渡过黄河回到漠南旧地,并令李思摩为乙弥泥孰俟利苾可汗,统领这部分人,且告诫薛延陀与突厥各守本土,不许互相侵掠。此决策虽意在维护边疆稳定与民族和平共处,然实施起来,变数颇多。这就好比是在下一盘大棋,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稍有差池,就可能满盘皆输啊。”

李泰眼珠一转,笑着说道:“父皇,儿臣以为此策甚是高明。突厥归回漠南,可使其远离我大唐腹地,减少潜在威胁。且李思摩为可汗,他久在大唐,深知我朝恩威,必能约束其部众。只是,儿臣担心这薛延陀是否会真心遵守约定,不与突厥起纷争。这就好比两个好斗的孩子,即便大人叮嘱,也难保不会偷偷动手。那薛延陀的首领,说不定心里正打着小算盘,想着怎么在突厥归途中或者回去后捞点好处呢。”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试图让自己的观点更加生动形象,心中也在暗自思索,若能在这件事上提出独到见解,定能在父皇面前更受瞩目,就像在众多星辰中成为最亮的那一颗。

李治眨着大眼睛,好奇地问:“父皇,突厥为什么要回漠南呀?那里是不是很冷?他们会不会不习惯?儿臣听说漠南都是风沙大漠,他们回去会不会天天吃沙子呀?”他单纯的思维里,只想着这些人换了地方会不会不好受,对其中的政治深意还不太能理解,就像个天真的小娃娃只看到表面的东西。

李世民笑着耐心解释道:“稚奴,突厥本就来自漠南,那里才是他们的故土。如今让他们回去,是为了让他们在熟悉的地方生活,也能避免与我大唐子民产生过多摩擦。就像鸟儿回巢,鱼儿归海,各得其所。他们在漠南自有他们的生存之道,就像我们大唐子民习惯了这中原大地一样。”

李承乾听后,沉思片刻,说道:“父皇,儿臣以为,在突厥归回之事上,当派得力之人护送,确保他们顺利抵达漠南。沿途还需提供必要的物资援助,以免他们心生怨恨。此乃恩威并施之举,既能彰显我大唐的仁慈,又能让他们明白我朝的威严不可侵犯。这就像是送远行的客人,不但要把人安全送到,还得让人家走得舒心,日后才好往来嘛。”他眼神坚定,心中已有了初步的计划,仿佛看到了浩浩荡荡的突厥队伍在大唐护送下安然回归的场景,那场面定是壮观又有序。

李世民点头赞许道:“承乾所言甚是。此事还需与朝中大臣细细商议,选派何人护送,如何安排物资,皆需周全考虑。这人选和物资安排啊,就像做菜的调料和食材,缺了哪样都不行,还得搭配得恰到好处。”

李泰忙道:“父皇,儿臣愿参与商议此事,为父皇出谋划策。儿臣府中有几位熟知边疆地理与民族习性的幕僚,那可都是些厉害角色,就像江湖中的高手。可让他们一同参与讨论,定能提供不少有益的建议,让这盘棋下得更稳当。”他心中兴奋不已,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就像一个即将登上舞台展示才华的演员,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一展身手。

李世民看着李泰积极的样子,说道:“泰儿有此心意,甚好。那你便与承乾一同筹备此事,切不可意气用事,要以大唐的长远利益为重。你们俩就像这大唐的左右臂膀,得齐心协力把事情办好。”

李承乾与李泰齐声应道:“儿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