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李磻还不承认这一点,他自豪地讲起:“小时候我在老家运用算筹的速度一流,从没碰到过对手,俺老李以前那也是附近十里八村出了名的算学小王子!”
没想到,算账的时候,李磻还拿着算筹在那里一根根的加减不断掰扯呢,姜澈就已经得到了最终的答案,李磻惊讶道:“阿澈,你真快!”
对此,姜澈毫不犹豫摆手否认,他可一点都快,只是因为这么简单的加减乘除没一点难度。姜澈认为自己的数学水平只能勉强称作一般,就算穿越到了大黎,以前被微积分和线代支配的恐惧仍是记忆犹新。
对于姜澈的说法李磻完全不相信,觉得姜澈只是比较谦虚,就凭姜澈计算的速度,有些算学名家充其量也就是如此,怎么可能是略知皮毛这么简单呢?
姜澈也没办法三两句话和李磻解释清楚,索性就随他自由想象吧,反正以后类似的误会应该不会少见。
李磻认为姜澈精通算学一道纯属正常。因为现在大黎的数学水平,可以用“惨不忍睹”一词来形容,除去个别领域出过某位算学大家成为特例,其他的研究范围,概括起来说,仅仅相当于二十一世纪义序教育阶段的小学三四年级水平。
大黎的九九乘法表倒是已经被一位算学鬼才搞了出来,可是进位制计算还在摸索之中,运算工具更是停留在算筹的阶段,连算盘的雏形都还没被发明。
姜澈的数学水平在大黎当然是一流中的超一流,他上学时学到那些公式、定理以及运算法则,看似不起眼,但是其中不知道凝聚了多少先辈的心血,才能慢慢摸索出这些成果。
很明显,大黎目前在这一方面差的还很远,计算工具、计算方式、数学思维都很原始落后,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体系。
当然,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数学体系的搭建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需要花费数不清的时间和心力,即使是对于姜澈这样有超前知识的人而言,也是一件繁冗、艰巨的挑战。
姜澈还在考虑这些杂七杂八的事情,李磻却突然开口问道:“阿澈,我准备去国子监的算学院进修,你觉得如何?”
闻言,姜澈稍稍有些意外。六学中太学院、四门院和国子院,综合实力最强,被尊称为“上三院”;而书法院、律学院和算学院,因为是“杂学”“副科”,地位偏低,所以被戏称为“下三院”。
特别是其中的算学院,受限于目前整体的科技发展进度,实力最为薄弱,也不怎么受到重视。没办法,凭借算学成就破境成为大儒的修者,从古至今皆屈指可数,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实力小声量就跟着小。
李磻接着解释他这样选择的原因:“阿澈你最近教我认识那什么,阿拉~阿拉伯数字,还有加减乘除的基本原理和运算方式,发现算学背后其实还有很大的空间供大家挖掘,日后我指不定就能在算学领域有所建树。”
“另外,我明白自己的儒道天赋有限,想晋升到五品、六品境都是困难重重,这辈子都没机会触摸大儒的门槛。因此,还不如干脆到算学院进修三年,就算以后不能成为算学宗师,那也能掌握一门技艺,毕业后打理起生意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姜澈稍一思索,发现李磻这一提议还真的挺合适。
一方面,算学在大黎的确是一座云雾遮掩的宝藏,姜澈相信只要给李磻一些提点,他一定能在其中发掘出丰硕的成果。古代君子六艺中就包含“数”这一项,后来墨家被儒门吸纳为一条支流,墨家机关术的研究和算学就慢慢结合在一起,成为儒门修行的选项之一。
凭借算学研究证得大道的修者虽然很少,但不是没有,没准李磻就能成为其中一个。
另一方面,李磻在算学领域的天赋还说得过去,姜澈教给他基础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他琢磨几天之后,无师自通,他自己弄明白了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习能力很好。
姜澈知道李磻是怕跟不上他前进的脚步,会被甩在后面越来越远。小胖子平时嘻嘻哈哈,骨子里却也是要强的,所以李磻准备另辟蹊径,加快成长的步伐。
既然是我姜澈的好兄弟,那必定不会明珠暗投。姜澈已经想好了,以后空闲的时候,要多多和李磻讨论关于图形面积的计算、立体几何、方程与不等式、代数式这类初等数学的内容,在这些方面随便拿出来几条定理,都能震惊大黎算学界一整年!
次日,张轮才又跑来姜澈家里作客,正好遇到姜澈在给李磻传授算学知识。
张轮才没想到姜澈还懂算学,顿时也来了兴趣。
可不要以为只有儒门的部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