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过名后距离考试还有二十天的时间,这些天姜澈没有怎么出门,就待在家中钻研学业为考试做准备,顺便避一避因为《文道汇编》而正盛的风头。
书院招生考试相较于科举考试,试卷内容有所简化,更侧重于考察学生的才思,考试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考墨义。所谓墨义,就是围绕经义和注释所出的简单问答题,只要熟读经文和注疏就能答出来,主要考的是平时的积累和记忆能力。
第二部分是诗词。题目并不复杂,只是划定一个作诗的主题,然后考生在入题的同时要遵守一些诗词的基本规则。例如写诗可自选五言或者七言,但要遵守平仄、对仗、押韵这三项基本的要求。
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对仗,只指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就是说,律诗中间的四句,要求对仗;押韵的位置在每一个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即大家所熟知的韵脚。而写词则要严格遵守词牌的要求,每一种词牌都有规定的字数、句数,以及每一个字的平仄,填词需要按照词谱的规定填写。
大黎这些读书人谁没作过几首诗词,不管水平如何,对于这些基础知识肯定是烂熟于心。
第三部分是考策论,也是考试的重头戏。“策”是策问,“论”是议论文,二者结合,就是以问题书之于策,应试者找到核心论点写出一篇文章。
策论这种文体,儒生也不陌生,但是要写好比作诗还难一些。优秀的策论要求分条析理、排纷解难,于立谈之间树声望,文笔、表达、分析、贯彻缺一不可。
对于诗词和策论,姜澈并不担心。自从来到大黎之后,他的记忆力得到大幅度强化,以前看过、写过、经历过的一些事物,能回忆起任何原本模糊的细节,连小时候偷偷藏弹珠的犄角旮旯都能找出来,阅读的大量诗词文章自然也不在话下,这是他的金手指。
倒是第一部分考墨义,大黎有一些着作和典籍注释是姜澈没有见过的,好在儒家的四书五经都没变,不然姜澈就直接完犊子了。
这些天,姜澈就是在恶补墨义这一块的知识。现在他大小也算是一位名人了,要是答不出墨义而落榜,他可丢不起这张老脸。
正所谓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考前突击在任何时候效果都是最好的,而且姜澈现在记忆力很强,补补课应该不会在这上面掉链子。
时间像是长了翅膀一般,不知不觉间便飞逝而去,转眼间已经来到考试的日子。
这天,姜澈和李磻早早起床。姜澈请客去街上吃了一顿神都特色胡辣汤,这是姜澈的爱好,一碗热气腾腾的美味胡辣汤,能让他元气满满,养足精力应对接下来的考试。
大黎考试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答卷时间不是以小时论,而是要持续两天,这期间吃喝拉撒都是在考生自己的考棚中。这是对智力与体力的双重考验,体格弱的考生晕倒在考棚里的事情时有发生。
考场不提供吃喝,因此姜澈专门去买了几张烙饼当作这段时间的干粮,并把水壶灌满了水。准备完毕后,便出发去向了考场。
不多时,姜澈二人便来到了神都城的贡院外。大黎每一座州城都建有贡院,是专门用来考试的地方。
神都贡院坐落于曲江池之畔,入口处建有牌坊,牌坊后的大门分为左、中、右三个,中间的门上悬挂着题有“神都贡院”四字的墨字牌匾,四周高墙灰瓦在阳光照耀下显得十分庄严肃穆。
穿过大门,院内四周长满了茂盛的松柏树,大院正中放置着一尊至圣的半身雕像,和蔼地注视着所有进门的考生。
等到姜澈二人到来时,贡院外已经站立着黑压压一片人,这些人大多是穿着普通白衣和灰衣、背着书箱的年轻人,而在这群普通人之外还存在少许衣着考究的粉面公子,他们身旁有书童提着文房用具。
姜澈见状略微有些惊讶,对李磻道:“没想到居然能有这么多人来参加大考。”
封建王朝的识字率很低,据姜澈所知中国古代百姓的识字率不到百分之十,其中还包括需要认字的一些艺人和家仆。而书院招生的考试,更是限定在十六到十八岁周岁的年轻人参加,筛掉了大部分人。
虽然大黎儒家和修行密切相关,总体识字率应该比姜澈认知中的高一些,但是这么多人还是出乎意料。
一旁的李磻知道往年的情况,心中已有预料,不过见到人群汇聚,心中还是有些感慨,毕竟人越多意味着竞争就越激烈,上岸难度越高。
听到姜澈的感慨,他也说道:“参加大考的考生一年比一年多,今年的竞争估计会更加惨烈呀!”
姜澈闻言,点点头:“神都是人文荟萃之地,英杰辈出,大黎的青年才俊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