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嘎,这位曾经的少年英雄,如今已成长为村里不可或缺的顶梁柱。他停下脚步,拍了拍身上的尘土,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兴奋:“叔,我寻思着咱们得给娃子们上点真家伙,让他们知道啥是爱国,啥是咱中国人的脊梁!”
“哦?你这是又想到啥好法子了?”李老汉吐了口烟圈,眼中闪过一丝好奇。
“瞧这个!”张嘎摊开手中的纸张,那是一份精心设计的爱国教育活动计划。他指着其中一项说:“我打算办个‘爱国故事会’,让村里的老红军、老八路,还有那些经历过战争的老一辈,来给娃子们讲讲过去的事儿,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和平日子是怎么来的。”
李老汉闻言,眼睛一亮,猛吸了一口旱烟,缓缓吐出:“好主意!这可比光念书本强多了,娃子们得知道根在哪儿,魂在哪儿。”
说干就干,张嘎立刻行动起来。他挨家挨户地去拜访村里的老人们,请他们出山,讲述那些惊心动魄的战争岁月,讲述那些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独立而英勇牺牲的先烈们的故事。老人们被张嘎的热情所感染,纷纷应允,有的甚至还主动提出要多讲几个故事,让娃娃们能听得更全面,感受得更深刻。
几天后的傍晚,村里的晒谷场上热闹非凡,村民们搬出小板凳,围坐一圈,孩子们更是兴奋不已,瞪大眼睛,竖起耳朵,生怕错过每一个细节。爱国故事会正式拉开了帷幕。
首先登台的是村东头的王老汉,他是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王老汉的声音虽已略显苍老,但讲起故事来却中气十足,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那时候啊,咱们红军过草地,吃的是草根树皮,喝的是污水雪水,可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因为咱们心里头有个信念,那就是要解放全中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王老汉的故事像一股清泉,滋润了每一个人的心田,孩子们听得入了迷,大人们也感慨万千,纷纷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岁月,那份对国家的热爱与忠诚,在这一刻被重新点燃。
接着,又有几位老人轮番上阵,他们有的讲述自己如何在战场上与敌人殊死搏斗,有的讲述如何在敌后开展游击战,用智慧和勇气打击敌人。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生动,那么感人,它们像一颗颗种子,深深埋进了孩子们的心田,生根发芽。
小主,
张嘎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幕场景,心中充满了欣慰。他知道,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孩子们的一次深刻教育,是对他们爱国情感的激发和培养。
故事会结束后,夜幕降临,但村民们的心却异常明亮。他们围坐在火堆旁,继续讨论着、交流着,那份对国家的热爱与自豪,在夜空中回荡,久久不散。
“嘎子,你这法子真灵!”李老汉拍着张嘎的肩膀,赞许道,“看这些娃子们,一个个眼睛里都闪着光呢!”
张嘎笑了笑,望着远处的星空,心中充满了希望:“叔,咱们中国人,不管啥时候,都不能忘了根,忘了魂。只有让孩子们知道这些,他们才能成为真正的中国人,才能为咱们的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那一夜,爱国之声在延安的小村庄里激荡,它不仅唤醒了老一辈的记忆,更在年轻一代的心中种下了爱国的种子。
1951年的秋天,显得格外深沉而温暖。张嘎,这位从战火中走出的英雄,如今已卸下了战袍,却未曾卸下心中的责任与担当。他的身影,在朱村的每一寸土地上穿梭,用行动诠释着“心系民生,情暖人间”的深刻内涵。
“嘎子哥,这雨下了快半个月了,眼看地里的庄稼都要泡坏了,咱们可咋办啊?”老村长李伯拄着拐杖,一脸愁容地站在村口,望着那片被雨水模糊的田野。
张嘎闻声赶来,目光坚定而温和,他拍了拍李伯的肩,沉声道:“李伯,您放心,有我在,咱们朱村就不会垮。咱们得赶紧行动起来,先组织乡亲们排水,再想办法补救庄稼。”
说罢,张嘎转身,对着围拢过来的村民们大声喊道:“乡亲们,大家听我说!这雨虽然大,但咱们的心不能乱。现在,我分配一下任务,青壮年负责疏通水渠,老弱妇孺帮忙清理低洼地带的积水,咱们要齐心协力,共度难关!”
村民们闻言,纷纷响应,一时间,朱村上下涌动着一股不屈不挠的力量。张嘎则穿梭在人群中,时而指导排水方向,时而帮忙搬运沙袋,汗水与雨水交织在一起,却掩不住他眼中的光芒。
雨势稍歇,张嘎又马不停蹄地走访了村里的孤寡老人和贫困家庭。走进王奶奶那破旧的土坯房,一股潮湿霉味扑鼻而来,王奶奶正蜷缩在角落,眼神中满是无助。
“王奶奶,您还好吧?”张嘎的声音温柔而关切。
王奶奶抬头,见是张嘎,眼眶顿时湿润了:“嘎子,你来了……这雨,让我这老骨头怎么活啊……”
张嘎蹲下身,握住王奶奶的手,坚定地说:“王奶奶,您别怕,有我在。我这就帮您修缮房子,再给您送些粮食和柴火来,保证您冬天不受冻。”
说完,张嘎立刻行动起来,先是联系了村里的木匠和泥瓦匠,商量修缮事宜,又亲自跑到合作社,用自己的威望说服刘社长,为王奶奶和其他几户贫困家庭争取到了紧急救助物资。
夜幕降临,张嘎的身影再次出现在村头的小庙前。这里,他召集了村里的几位长辈和青年骨干,围坐在昏黄的油灯下,商讨长远的扶贫计划。
“咱们不能只靠临时救助过日子,得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张嘎的声音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清晰,“我想,咱们可以成立一个互助小组,把村里的劳动力组织起来,发展一些副业,比如编织、养殖,既能增加收入,又能让乡亲们有活干,有盼头。”
“嘎子说得对!”刘社长第一个响应,“咱们合作社也可以提供支持,比如提供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让乡亲们的产品能卖出去,卖出好价钱。”
众人纷纷点头,讨论热烈而充满希望。张嘎看着这一幕,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接下来的日子里,张嘎几乎成了朱村最忙碌的人。他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更是乡亲们心中的主心骨。在他的带领下,朱村的排水工程顺利完成,受损的庄稼也得到了及时补救;孤寡老人和贫困家庭的生活得到了显着改善,互助小组也逐渐成型,为村庄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嘎子哥,你真是咱们朱村的大恩人啊!”村民们感激地说。
张嘎却摆摆手,笑道:“哪里的话,咱们都是一家人,互相帮助是应该的。只要大家日子过好了,我这心里就踏实了。”
月光下,张嘎的身影拉得很长,他的笑容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温暖而坚定。在这片被他深情守护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在他的关怀下绽放着光芒,共同编织着属于朱村的幸福未来。
在那烽火初熄,解放的曙光刚刚洒满黄土大地的年代,朱村,这个位于延安边缘的小村落,正经历着从动荡走向安宁的艰难蜕变。张嘎,这位曾经的少年英雄,如今已成长为村民们心中的定海神针,他的每一个举动,都深深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
夕阳如血,洒在蜿蜒的乡间小道上,给这宁静的傍晚添了几分苍凉与庄严。张嘎踏着夕阳的余晖,缓缓步入村头的大槐树下,那里,几位老人正围坐一起,谈论着往昔的战乱与今日的安宁。见他来,老人们纷纷停下话头,投以敬重的目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