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王志则负责制粉、煮粉。
“哪一步都很重要,做好了就是独门绝技。”翁晓晓怕他们心有不平,算提点也算敲打。
每步都做好,组合到一起就是整个粉条工艺。
“你们要把各自的职责明确一下,对于制作,我只知道个大概,具体的都要你们自己摸索。当然,配方是你们职务所得,依靠的是作坊资源,自然属于作坊,我只会在工钱上给予厚待。”
就像后世的知识产权,但凡属于职务所得,你贡献再大,那技术也是单位所有。对于发明人只能得到一些经济奖励。
三人都无异议,也没什么好有异议的,他们现在一无所有、一无是处。
看看周管事,再看看做木匠的那些 同袍,哪个的小日子也不差,一是他们自身努力,再就是东家宽厚,不盘剥手下,跟着这样的东家,比在外面混可强太多了,但凡脑子清楚就不会做什么糊涂事。
重要的人事,翁晓晓必定是要亲自安排的,这边安顿完,利用现成的藕粉作坊,粉条制作便开始了。
具体细节,翁晓晓不会盯着,也没必要,做大事的人必须学会抓大放小,不能学诸葛亮事事亲为累死自己。
更何况,翁晓晓有她要做的事情。
……
番薯已经运了来,周正安排人存进了地窖,这边不用翁晓晓多管。
庄子上旱地多,多数种了小麦,小麦才收割完,正好空闲下来准备种番薯。
耕种的事情自然就得交代给韩东,各司其职,才利于整体发展。
韩东也算识时务的,认清形势后,坏习性改了不少,尽管还不能像周正这般踏实肯干,但至少也能做到让翁晓晓放心了。
所以,翁晓晓始终没有打算换掉他。
“东家,我儿子韩启哲读了三年私塾,到现在连个童生也考不起,家里不打算让他念了,就不是那块料。”
翁晓晓静静听着,韩东这么说必定是有所求,能不能办,先听听再说,她反正是不会为难自己的,韩东也不值得。
见东家不吱声,韩东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说下去,账房都是东家的亲信,为了儿子也只能勉强一试。
“这孩子学问不上不下,年岁又小,真不知道能做什么,想来想去只有做个账房合适,咱也不认识别人,还求东家给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