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有了分院学子们就不会一股脑的全部涌入京师的致知学院了。
“致知学院学子不少,切记妥善安置,万不可凉了学子们一腔求学之心。另外致知学院需再招录大儒入院,开设历史与文学课程。”
朱祁镇看着致知学院内熙攘的学子开口嘱咐道。
致知学院如今初办,肯定会有不足之处,现在能做的就是谨慎再谨慎。
朱祁镇可不会以为孔家这尊大佛一倒学子们便能云景而从。
中原大地经过儒学的浸染四书五经已经深入每个学子的心中。
现在新学开办,肯定有不少人心中依旧心向儒学,毕竟大清亡了十几年还有人留辫子,这新学开办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只有让天下学子认识到儒学已经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中,只有新学一条路,学子们才会重新重视起新学来。
学而优则仕,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新学和科举挂钩,有当官科举这个甜头在前面吊着,朱祁镇相信用不了多久新学便能全面铺开。
“请陛下放心,老臣定当竭尽全力保障学子生活,至于招募夫子,臣也有一些大儒挚友,可担此任。”
黄明良听到朱祁镇的嘱咐拍着胸脯保证道。
朱祁镇闻言点了点头,黄明良也是大儒,认识的大儒定然不少,朱祁镇的新学开办之心黄明良心知肚明,招揽几个大儒想必不会困难。
说话间,几人便已经在致知学院中巡视一圈,这致知学院的规模属实小了些,以后要大加扩展。
朱祁镇心中开始规划起了致知学院的蓝图,一套教学体系的建立可不是简单的盖个学院就完事。
各地的私塾,学堂都需要接受过新学的老师去教导,致知学院如今刚起步,招录的学子便最大程度的满足师资力量便可。
等后面新学师资补充足了京城的致知学院肯定要重新改造一番,称致知学院总院,以后只招收各地分院的优秀学子深造便可。
各地的致知学院分院也要设立门槛,考试标准,凡进必考,这样才能规模化流水线生产人才。
这又是一笔大工程啊,堪比修路架桥了。
朱祁镇有些头疼的揉了揉眉心,任何一件小事放在体量巨大的大明身上便成了一件繁杂无比的大事。
治大国如烹小鲜真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