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若真为祖宗真理之法,为何古今多少王朝兴替不休?真有治世绝学,国朝当传之万世才是!”
“若儒学可开盛世之太平,蒙元何以南下烧杀劫掠?程朱理学兴于宋,中原何以受此浩劫?”
忍无可忍的学子们展开了反击,一时邸报上吵的不可开交。
但细细看来儒学并不占上风,反而是这股兴起的新学占据了舆论风口。
因为学子们这几问都是诛心之言,根本难以回答!
没有一个所谓的大儒可以解释缘由,他们把儒学吹的有多高,现在就有多难遭罪。
儒家都快被你们吹上天了,现在你解释解释为什么用了你们儒学还是不行?
为什么这么好用的儒学历朝历代都用了王朝还不是三百年国柞?要是真完美的话大汉应该传之千秋万代才是。
面对质问大儒们顿时就不干了,作威作福惯了,什么时候受过这种委屈?还轮得到这群小丘八来教训他们?一名叫李歆的大儒火气起来后大笔一挥直接把责任全部推给皇帝无能,推给将士惜命,推给百姓不忠君爱国。
但李歆忘了的是这邸报可是会在整个大明传播。
李歆上头的言论瞬间在整个大明引爆,整个儒家都成了口诛笔伐的对象。
什么意思?现在王朝有盛世就是你们的功劳,王朝倒了就不是你们的责任?
哪有这种道理,好事全归你,坏事全是我们的。
面对这种局面儒家守旧派顿时就慌了,想找个主心骨重拾信心,派了几波人去孔家都无功而返。
孔家如今已经被朱祁镇派人严加看管起来,连门都出不去还当个啥主心骨,整个儒学界群龙无首,只能被动还击。
没了孔家守旧派儒学的势力依旧不小,但问题是谁当老大的问题又成了困扰守旧派的问题。
孔家当老大都没意见,现在老大不出但谁是老二这个问题又成了内部争斗的对象,谁都想借此获得影响力。
又这么一耽搁,给了新学派宝贵的整合时机,转眼便牢牢占据了舆论风口。
新学派一看孔家都不发声,顿时气势更足,在整个大明都掀起了一场新学运动。
要是和功成名就的学子相比,落魄的学子自然是更多的,各地的落魄学子纷纷联合起来开始口诛笔伐以往的大儒。
这些大儒面对气势汹汹的学子们也没辙,只能劝导为主。
要不是各地有武备军和锦衣卫及时出动调解,整个大明怕是此刻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各地学子纷纷高举新学的和陛下圣谕的旗帜开始宣扬新学,打击守旧派。
这些学子中是不是所有人都拥护新学是个未知数,甚至有些人都不了解致知学院是干什么的。
但他们知道一点,只要这次游行成功了便可以不用再学那些枯燥的儒学便能做官了。
而且还有一个更关键的问题,只要他们成功了,新学占据正统,那原本那些做官的旧儒是不是该退位让贤了?
这样一来空出的官位是往年百倍不止,他们都有机会!
想到这官员们更加兴奋了起来。
不过现在这样已经在朝堂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这群学子疯狂的举动被朝堂的官员们知悉,便联合起来要朱祁镇关闭致知学院。
而现在曹鼐和邝埜正在尽力安抚,他们一个是内阁首辅,有统辖百官之责。
一个是兵部尚书,科举这些事又不关他什么事,只要忠于陛下就行了。
可以说科举制度的改变对他俩影响是最小的,而且这两人也是朱祁镇的近臣,自然会维护朱祁镇。
躲在偏殿听了半天的朱祁镇终于搞明白了原委。
原本他以为众人还在争论旧儒学和新学之间优劣。
现在他明白了,只是许多大臣想要谏言,曹鼐和邝埜拦着维持秩序而已。
毕竟现在朝堂上的百官,全部都是旧科举制度出身,无一例外!
这群官员自然而然就成了旧科举制度最坚定的维护者,毕竟这科举制度已经延续千年,他们就是通过科举制度做官。
儒学也是科举制度考察的重点,如果现在突然被掀翻,那这不是变相的说明他们都是庸官吗?
维护儒学的正统性也是在维护他们自身的权益。
谨身殿内的喧闹还在继续,众位大臣都叫喊着要为儒学讨个说法,一副义愤填膺的面孔。
曹鼐和邝埜虽位高权重,但面对乌泱泱的百官也是毫无办法。
朱祁镇见状索性不再伪装身形,果断迈步从偏殿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