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报纸

江西,吉水县

明代的江西是当之无愧的状元省,土地肥膏,经济富裕,文风盛行。

明朝江西光进士人数数千人,状元人数也极多,省内是当之无愧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更有“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的美誉。

从大明开朝至今数得上号的内阁首辅和尚书人数就不少,解缙,江西吉水人,杨士奇:江西泰和人,陈循:江西泰和人都是江西籍人士。

吉安当地更是极其重视文风建设,加上江西本是鱼米之乡,经济富裕,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是小康之家,有余钱购置书籍笔墨,私塾教育之风更是盛行。

县里人人都已读书出人头地为目标,教育之风格外的浓厚。

而吉安县县里的县令及一众主官对吉安县的文风自然重视的紧,毕竟县中随便拉出来一个人家祖上都极有可能出过什么显赫人物,更有可能现在就有大官在京城及各个地方任职。

但这也导致了吉安县的工作并不好开展,毕竟一出去不是这个布政使三姑就是那个京城官员的二舅,谁都得罪不起,赋税更是难收。

毕竟明朝有规定,有功名在身的可以免税,以吉安县的文风,一板砖砸下去都有俩秀才,举人数量也不少,田地基本都在这些文人身后挂靠,根本收不上税。

如今吉安县县令王植只想着赶紧混混日子,只期盼着能赶快从这里调离,哪怕去个边疆的小县也比在这强不是。

去边疆的小县还能过过当县令的瘾,在这吉水县像他这种无权无势凭自身考上的县令根本寸步难行。

遇到事屁都不敢放一个,只能任由人家县里的大户操持,他就是个样子货。

哪怕这些大族犯了事,他王植也没有处置权,只能等上面发话,上面什么意思他就怎么做。

收还不上来税每年都要挨府衙大人的骂,上面挨骂,下面还要小心应付,王植成了妥妥的受气包了。

这日子一天也过不过下去了!

王植索性开始摆烂,反正都成县令了,再贬能贬成什么呢?他也在朝中没关系,想往上爬几率格外的渺茫,不如喝喝茶听听曲看看报呢。

于是王植每日做的最多的就是在县衙摆烂,早上早早的到县衙沏上一壶茶,就开始了摆烂人生。

一大早,王植准时出现在了吉水县县衙门口

“县尊大人今日来的这么早啊!”

门口正在擦拭县衙大门的仆役和王植大人打着招呼。

王植见状也是笑着点了点头,没有丝毫不满。

他这些日子摆烂,倒是混了个好名声,人家都说他王植平易近人,没有架子。

所以就连县衙内的衙役胆子也大了起来,和王植开起了玩笑。

实际上只有王植自己知道自己的处境,他不想平易近人也不行啊,谁知道他二舅是干什么的?

王植摇了摇苦闷的脑袋,迈步走进了县衙。

不多时,一名衙役就从县衙外快步而来,手中拿着一份报纸,放在了王植的案上。

这是王植每日早上必做的一件事,喝茶看报!

王植坐在县令主座上,端起茶杯喝了口茶水,润了润喉之后才拿起一旁的报纸瞧了起来。

报纸通体由粗麻纸制成,触感很是粗糙,也很是容易损毁,但胜在价格低廉,适合做发报用纸。

不然每日一报,发出来的报纸所需的纸张便是个天文数字。

虽然纸张质量粗糙,但好在不影响阅读,能完整传达信息就行了,王植打开报纸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

王植手中的报纸展开长约三尺,宽不过一尺有余,阅读起来倒很是得心应手。

这种邸报在大明流传日久,邸报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皇帝的谕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军事信息、科举方面的最新消息等披露。

能阅读邸报的也多为官僚阶级以及地主举人这些识字的群体,他们通过邸报来关注朝廷的动向。

只不过从正统十四年末开始朱祁镇就开始在全国有意的扶持私塾官学的教育。

朱祁镇的想法很简单,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先提高全体百姓的识字率才是王道。

大开民智,这才是大明兴旺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