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洪水

看到船队损失了十万石粮食后朱祁镇不由目光一沉,但想到当时危急的形势朱祁镇叹了口气。

虽然损失了十万石粮食,但能保全大部分粮食已经很是不易。

长江水流速度很快,极易发生水患,能保全四十万石粮食起码南直隶和江浙原本的粮食亏空能被补上。

但是现在有个更严峻的问题摆在朱祁镇面前,水灾怎么平?

奏报上明明白白说明预计受灾地区少说有五六个县,百姓两百余万,这些受灾的人口逃离了家乡,每日都要吃喝拉撒,都要衣食住行。

这些日常所需的物资都需要政府调拨,但问题是朱祁镇手中现在没有粮食了!

国库现在有的是银子,库银还有千万两不成问题,但是没有粮食物资!

原来在这等着呢!

朱祁镇眼神微眯,这群地主老财现在完全不演了,想要明抢是吧?

朱祁镇抬起头,看着早就心不在焉偷偷打量自己的大臣们,对金英开口道:

“金英,把南直隶的奏报呈给诸位卿家!”

金英闻言连忙小跑着把奏报从朱祁镇手中接走,给大臣们传阅起来。

早就被勾起好奇心的大臣们闻言随即便放下了手中的笔,开始轮番传阅起了奏报。

大臣们看了一眼纷纷瞳孔地震,他们终于明白朱祁镇为何如此失态,摔碎茶杯了。

长江决堤!

这灾难程度不亚于外敌入侵!

大臣们被吓得纷纷面无血色,神色慌张,不知该如何是好。

朱祁镇见状淡淡开口安抚道:

“无妨,诸位爱卿莫慌,只是春汛,水量不足,受灾区不大。”

听到朱祁镇开口,大臣们这才定了定神,幸好只是春汛,水量不大。

但是大臣们也并未因此有多乐观,春汛对当地百姓的影响还是巨大的,因为就算春汛水量不足,一样也会淹毁田地,导致农业减产。

南直隶这块地是出了名的粮产大省,每年漕粮南直隶一省就能出一百五十万石以上,占整个漕运粮食的快一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现在有了水灾,影响的不只是现在南直隶百姓的生计,更会影响到今年的粮食产量,引起恶性连锁循环。

大臣们一想到这,纷纷面露苦色,交头接耳起来,这又是一场苍生浩劫。

“如今南直隶百万百姓正处在水深火热中,诸位爱卿有何良策?”

朱祁镇看着被吓得六神无主的大臣们开口问道。

听到朱祁镇开口,刚才还窃窃私语的大臣们纷纷戚声,目光齐齐看向坐在首辅位置的曹鼐。

曹鼐作为内阁首辅,这种事情肯定要他先表态。

曹鼐见状在身旁太监的搀扶下缓缓的站了起来,走到大殿中间躬身缓缓开口道:

“陛下,臣以为当事权轻重。当今紧要之事为解决南直隶百万受灾百姓的日常生计,当速调各地粮草支援水患区域,此为其一。”

“决口之处在南直隶以东,距首府南京不过三百里路程。如今应速调南京官员在南直隶征召民壮,速速前往决堤之处堵住缺口,此为其二。”

“其三则速速令长江上游湖广之地及早开始灌溉水利。古有云,堵不如疏,如今长江决口处水量充沛,若上游能及早大肆浇灌,削减决口处的水量,那堵塞缺口将更加容易。”

听到曹鼐的分析,殿内大臣们都不由点了点头,齐声开始应和。

曹鼐在内阁首辅的位子上干了十几年,做事老道周全,这三条建议基本上就是朝廷的处理流程。

有了这三板斧,解决一般的水患都不成问题。

朱祁镇也心中暗暗认可,曹鼐虽然年龄大了,但是处理政务还是周密。

不过对于曹鼐的三条谏言,朱祁镇并不是很满意。

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见效太慢。

调配粮草,征调民夫,上游分流都需要时间,而且需要很多时间!

以封建王朝的生产力和动员力,没有几个月时间搞不定。

等这几项举措全部落实,那只能叫补救了,水灾的损伤全部都要由百姓承担。

这种治理的方法虽然经过实践确实有效,但是效果也是真的慢,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每次水患都会造成巨大的伤亡。

这种伤亡,对于如今正蒸蒸日上的大明,无疑是当头一棒。

这是朱祁镇和现在的大明所不能接受的。

有什么方法能尽可能加快这一过程?朱祁镇开始绞尽脑汁的脑海中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