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汉人的救命稻草

说到冉闵,最为着名的就是那一道杀胡令了。在五胡乱华时期,虽然许许多多的北方少数民族完成了汉化,开始加入到中原的统治。可游牧民族的汉化统治也从来都不是和平的,反倒是一路的血雨腥风。

古代生产力就这么点,土地在战乱年代也是荒废许多。要保证更多的人有地可耕,能够活下去,必然会出现一个族群对于另一个族群的仇杀。

历史就是如此,也不能说谁残忍,谁善良,只不过都是为了自己民族的繁衍和生存。顺者昌,逆者亡是这一时代的主旋律。

在那个时候,北方的汉族同胞人口大幅度减少。因为汉族和游牧民族政权的频繁更迭,土地资源的稀少,自然而然地导致了许多的仇杀。

一会是你建立了政权大肆屠杀,一会又是受害者建立了政权开始血腥的报复。在这一时期,人口急剧减少。汉族,曾一度损失了许许多多的人口。

在这种存亡之际,还是后赵将军的冉闵,颁布了杀胡令,鼓励大家大肆杀伤仇敌。

虽然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这样的做法不利于多民族国家的融合和团结,但历史从来都不能以今天的眼光和价值来否定当初。

虽然这样的手段有待商榷,但对于当时那个乱世,对于保留汉文化和汉族群,还是有积极的意义的。

在这条法令颁布的期间,直接或间接因此而死的人不计其数。如果说要评选中国历史上的杀神,冉闵绝对可以排进前五。

其实,如果论功绩,冉闵的身份不仅仅是一个军事统领。对于中国历史的推动,应该远远强过常遇春。可是现在,常遇春是团长,而冉闵只是一个小了半级的侦查科长,这不得不说名气这个东西在阴曹地府一样管用。

无论是电视剧也好,小说也好,常遇春的知名度肯定是要大于冉闵的。冉闵吃亏就吃亏在,他当年的所作所为如果大力宣传,根本不适合我们现今的多民族融合情况。

此外,十六国太复杂,也太乱,市面上详详细细述说这段历史的作品实在太少,于是就变成了一个冷门。可以说,除非是专业人士和历史发烧友外,一般的人还真不知道有冉闵这号人。

在阴曹地府,被了解地越多的历史人物,自然大名气会带来更多的纪念和追思,随之而来的意识能量也能凝聚地更多。

我想,这多多少少是导致常遇春团长,而冉闵是侦查科长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