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第一次集体贡献,后面继续形成惯例,也就有了基础。
有少部分人不配合的话,朱传文也不缺手段收拾。
时间过的很快,七年时间过去,很快就到了1912年。
封建的满清王朝,也走到了自己的末路。
小主,
革命的战火烧起来之后,就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很快就烧到了关外。
关外本就是满清朝堂影响力薄弱的地方。
有实力的人,纷纷揭竿而起,反对起来满清。
朱传文自然也响应了号召,在势力范围之内,清除了满清的统治。
这件事并不困难,都没有平常进山剿匪麻烦。
但是收货不少,各种武器装备,金银财货收缴了不老少。
满清朝堂的国库没钱,但是不代表满清下面的官员没钱。
朝堂代表太肥的原因,就不怪满清墙倒众人推。
不管是什么出身,正经不正经的人,怀着的是什么思想,都要趴在满清身上咬两口。
“大哥,你回来了。”
朱传文回到自己的元宝镇民团大营的时候,就看到朱传武已经在大堂等着自己。
“你不在家,又跑到了这军营里干嘛?”
朱传文见到了传武就习惯性的先呵斥了一句。
朱传文想要传武老老实实的在家孝顺爹娘。
想要传武做一个顾家懂事的孝子,并不成功。
就算朱传文不收朱传武进民团,但是禁不住传武非要往民团来凑。
所有人都知道传武是朱传文二弟的情况下,民团自然也就任由传武来去自由。
虽然行动的时候,朱传文可以不带传武参加。
但是传武非要死皮烂脸,蹭民团士兵的训练,朱传文也无可奈何。
忙活的时候,朱传文可以把传武强留在放牛沟,让传武帮家里干活。
但是农闲的时候,传武来民团训练,就算是朱开山和朱魏氏也支持。
这种乱世,孩子练一些防身的本事,完全没有反对的理由。
“大哥,不只是我一个人来镇上了,咱家人全都来镇上了。”
传武解释道,一家子都来了镇上,传武自然也可以来。
“他们到府上了吗,那我交代一下就回去?”
以朱传文目前“百里侯”的地位,在元宝镇有一套自己的大宅,自然不是什么难事。
这套宅子,也不是新院子,朱传文本来就很熟悉。
民团规模扩大,也有钱了之后,就建了新的大营。
原本临时用着的大宅空下来之后,就成为了老朱家在镇上的家。
这套宅子,主要是朱传文和鲜儿两个人住。
偶尔的话,传杰也会过来住一下。
但可能是惦记人家都闺女,想距离玉书更近的原因。
传杰更多的时间,还是住在春和盛。
朱开山和朱魏氏为了老朱家的千亩良田,选择了生活在放牛沟,享受地主的生活。
当然了朱开山不愿意在镇上多露面,跟自己一直是满清的通缉犯。
朱传文前几年,为了行动方便,又接受了满清收编,当了两年满清的步兵管带。
朱开山不想自己影响朱传文的“前途”有关系。
“没有,镇上来了戏班,唱新编的文明戏,他们都听戏去了。我嫌听戏没有意思,就到大营等你回来了。”
这些新编了文明戏,讲的都是一些关于民主的事情。
戏班紧跟时事更有人愿意听是一方面,也算是为了革命作宣传。
这些人过来,自然少不了朱传文主动邀请的意思。
要不然这些人也进入不到朱传文的地盘。
更何况是元宝镇这样的心腹之地。
新思想要传播开来,才能打破过去几百年的陈旧腐朽思想。
“走吧,咱们也听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