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慕钱沪剧团在淞沪会战四行仓库演出沪剧《八.一三》

98师一部与敌反复白刃搏斗,多数牺牲,因伤亡过重,第98师撤出阵地。

9月2日起,日军重兵进攻三官堂第六师阵地,并强渡泗塘河,被击退。

3日至4日,日军连续向三官堂一带进犯。第六师十八旅奋勇阻击,歼敌不少,但该旅伤亡甚众,旅长翁国华和团长朱福星负伤。

5日晨,敌分由吴淞、张华浜和沙龙口夹击宝山至三官堂阵地。第六师腹背受敌,各村落都被烧夷,火药局守兵全部牺牲。

第十七旅旅长丁友松以下伤亡过半,相持至午,该师退守泗塘河。

日军越过泗塘河桥向西侵犯,于是,狮子林、吴淞间联系通道被敌打通,而宝山城中国守军由此陷入重围。

9月5日,日军集中30余艘军舰,掩护陆军向宝山发起猛攻,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奉命坚守宝山的98师第583团3营500余人在营长姚子青率领下,抱与阵地共存亡之必死决心,一次次打退敌军疯狂进攻。

日军施放硫磺弹,城中燃起冲天大火,所有建筑化为瓦砾堆。战至7日晨,日军以坦克为前导始得突入城内。

姚子青率全营官兵与敌巷战,打尽最后一颗子弹,至当日上午10时,除一人前夜受命突围向上级报告军情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

宝山保卫战进行的同时,罗卓英的第15集团军为克复罗店,与日军再度激烈交战。

但日军在占领宝山后,以一部沿宝罗公路向西攻击,吴淞方面日军也越过泗塘河西攻,日军尚不断在各地登陆,中国军队顿时面临腹背受敌的威胁。

至9月中旬,日军援兵陆续开到,中国方面因无制空和制海权,在进攻敌据点、抗击敌登陆和逐地争夺战中损失惨重,部队疲惫至极,被迫转入防御。

此前,9月6日,第三战区发布的第二期作战计划:上海战区以持久抗战为目地,限制登陆之敌发展,力求各个击破之效。

各个击破不能达成时,则依次后退于敌舰射程外之既得陆地,施行顽强抵抗,待后方部队到达,再行决战而取最后胜利。

已做好攻坚不利转而实施防御作战的准备。

防御:

9月9日,日军沿军工路、淞沪公路和月浦、罗店之线向中国军队发动强大攻势,我军同敌展开殊死搏杀,9月11日,第15集团军右翼阵地被突破,部队减员严重,遂渐次退至罗店以南施相公庙、浏河之线预筑阵地。

第9集团军亦转移到北站、江湾、庙行、蕰藻浜右岸之线预筑阵地,与日军形成对峙。

日军逐渐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日本最高层决定将侵华的主要作战方向由华北转移到上海,并要求加快上海战役进程,再次作出增兵的决定。

将华北方面军所属第9、第13、第101师团转隶上海派遣军序列,此外,还从台湾调来了步兵旅团、重藤支队、第1后备步兵团以及伪靖安军第1旅。

伪李春山旅和伪于芷山旅等部队,这样,加上原有的几个师团,日军到9月下旬在上海的兵力。

光步兵就达到了当初松井石根要求的5个师团,算上空军和海军的兵力,日军在沪总兵力达到20万人。

增兵:

面对敌人调兵遣将,国民政府迅速增派各省及中央军部队至淞沪参战。

集团军中,除了原有的第8、第9、第15集团军外,又增加了薛岳的第19集团军、刘建绪的第10集团军,稍后,又调来廖磊的第21集团军。

9月21日,前线部队部署也做了调整,以应对作战需要:第15、第19集团军编为左翼兵团,陈诚为总司令。

下辖3个军团、江防军总司令部及总预备队,共约16个师、2个要塞司令部、4个独立团、1个江苏保安队;作战地域为蕰藻浜以北的万桥、罗店、广福地区。

第9集团军为中央兵团,朱绍良(取代因病调任大本营管理部任部长的张治中)为总司令。

下辖7个军18个师、1个独立旅、1个炮兵旅、1个淞沪警备司令部和1个上海保安总队;作战地域为北站、江湾、庙行一线及其以西地区。

第8、第10集团军为右翼兵团,张发奎为总司令,下辖10个师、3个独立旅、3个新编旅、1个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和1个岸防部队。

作战地域为苏州河以南至杭州湾北岸地区。加上不久后赶赴上海参战的第21集团军及川军刘湘部5个师,国民革命军总兵力已达73个师、70余万人。

中国军队转入防御后,日军开始发动大规模进攻。

9月22日,日军集中主力猛攻固守罗店的左翼军阵地,至24日夜,日军复以两个师团持续冲锋,国军第159师、第160师全体阵亡。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鉴于日军有以主力于宝浏公路两侧地区击破左翼军之势,为保存实力,持久消耗敌人。

乃命令左翼军各部队逐次转入第二线阵地防守,相继打击日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时,松井石根见从侧翼突入包围中国军队的企图无法实现,于是决定改分割包围为中央突破,集中兵力进攻蕰藻浜一线。

10月1日开始,日海军、航空兵协同地面部队发起新的攻击。

北路以山室宗武第11师团指向广福、陈家行;南路集中第3、第9、第13、第101师团强渡蕰藻浜,向大场、南翔进攻,以切断大场至江湾地区守军与外界联系,使之成为孤军。

10月5日至9日,国军第8师、第59师、第61师、第67师、第77师、第90师及税警总团等作战部队相继退出阵地。

9日起,日军再度集中海空军火力,配合步兵向蕰藻浜南岸强攻,最终被中国守军遏止攻势。

10月15日,日军突破蕰藻浜,战局再度告急。

10月19日,中国守卫蕰藻浜南岸的部队,配合廖磊第21集团军发动全线反击。

当日,日军吉住良辅第9师团、伊东政喜第101师团及第3师团一部,亦向蕰藻浜南岸发起猛攻。

激战至25日,部队被迫撤退。左翼军4个团在广福南侧向北路日军反击作战,也被日军击退。

日军乘机反扑,兵锋直指大场。

转移:

10月23日,日军以重兵直趋真太公路,威逼大场左翼。

刘行方面日军,渡过蕰藻浜后攻向大场以西塔河桥,我军第18师朱耀华、第26师刘雨卿、第67师黄维等部经过艰苦抗击,阻住日军攻势。

此时,中国军队从大场东面,经大场、市中心向东北而成一半圆形阵线,绕于江湾以北。

庙行、大场位置突出,遂成日军眼中钉,日军调集各种火炮、飞机集中猛烈轰击,方圆数里,几为焦土。

日军接着又以40余辆战车为前导,掩护步兵夺占胡家桥、塔河桥、走马塘等处阵地。

守军为保存实力向南翼转移,大场失守。

大场丢失全线撼动,塞克特防线实际上已被突破。

第三战区只得作出放弃北站——江湾阵地之举。

中央军部队撤退到苏州河南岸,左翼军也奉命转移,至10月28日,中国军队退入浏河、沈家桥、朝王庙、徐家行、广福、陈家行、江桥、北新泾至梵王渡一线的第二期既设防御阵地,新防线长达35公里。

中方撤退:

淞沪会战进入10月底和11月初,中国军队虽处于被动地位,一再后撤,但仍控制上海,这无疑是与日本当初的判断和盘算背道而驰的。

日本统帅部决定将战略重点转向华中、华东。

为此,决定成立华中方面军,日军统帅部还于10月20日下令从华北和国内抽调第6、第18、第114师团,国崎支队(第5师团第9旅团)。

独立山炮第2团,野战重炮第6旅,第1、第2后备步兵团等部队共约12万人,组成第10军。

由柳川平助中将担任司令官,准备实施登陆作战以打开局面。

同时命将在华北的中岛今朝吾第16师团转隶上海派遣军序列,淞沪前线日军兵力至此增至27万人。

其中包括陆军9个师团另2个旅团、海军第3和第4舰队主力及空军力量。

日本第10军登陆以后的形势:

就在敌人大举调兵遣将、即将大兵压境之际,蒋介石却又深陷于列强干涉制止日本侵略的希望中,并宣布撤销撤退命令,各部队坚守原先阵地。

短短时间内命令两次反复,使得中国守军士气大受影响,队伍秩序开始出现混乱。

11月5日拂晓,日本新组建第10军在柳川平助指挥下,由舰队护送在杭州湾金山卫附近之漕泾镇、全公亭、金丝娘桥等处突然登陆,包抄淞沪中国军队防线南方的背后。

因蒋介石一直认为日军全力进攻上海正面,不会有从杭州湾登陆的可能,故在战事趋于激烈、兵源枯竭之时,将防守杭州湾的部队一一投入前方战场。

到日军登陆时,在杭州湾北岸从全公亭至乍浦几十公里长的海岸线上,仅有陶广第62师的2个步兵连、炮兵第2旅2团6连及少数地方武装防守,遂迅速即被日军击溃。

日军登陆成功后,上海派遣军与第10军合编成立华中方面军,由松井石根统一指挥,日大本营规定其作战地域为联结苏州——嘉兴一线以东。

任务以挫伤敌之战斗意志,获得以结束战局为目的,与海军协同消灭上海附近的敌人。第6、第18师团按照预先部署,分别向松江、沪杭铁路扑去。

蒋介石得知日军登陆金山卫的消息后,立即命令淞沪战场前敌指挥官陈诚作出应变处置。

陈诚急令右翼军的东北军吴克仁第67军前往增援松江,却未能退敌。

11月8日夜,日军凭借强大火力从东、南、西三面突入松江城,第67军全军覆没,日军遂占松江。

随即兵分两路,一部沿太湖东岸,经浙江、安徽直趋南京,主力则指向枫泾镇、嘉兴、平望。

小主,

9日,切断沪杭铁路及公路。与此同时,日第16师团在中岛今朝吾指挥下在江苏太仓境内的白茆口登陆成功,前锋直指京沪铁路和公路,形成合拢之势。

苏州河北岸的日军6个师团于10月31日强渡苏州河后,迅速向两路登陆日军靠拢,淞沪地区中国70万大军顿陷危险境地。

11月8日晚,蒋介石下令进行全面撤退,所有部队撤出上海战斗,分两路退向南京、苏州——嘉兴以西地区。

由于命令仓促,指挥失控,大撤退结果演变成全面大溃退。

自9日起,日军击退中国军队零散抵抗,连占虹桥机场、龙华、枫泾、青浦。

11日,日军进至苏州河岸,南市及浦东我担任掩护任务的部队奉令撤出阵地。

当日,上海市长俞鸿钧发表告市民书,沉痛宣告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沦陷。

战争结果:

11月13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上海同胞书声明: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

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中国军队向吴福、澄锡国防线撤退,江阴保卫战开始。

至此国军以60%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的代价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话语,淞沪会战拉下帷幕。

中方伤亡:

据《中国抗日战争史》,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则有30万余的将士为保卫祖国献出了鲜血与生命!

我军阵亡中将军长1人,阵亡师长、副师长4人,阵亡团长28人,阵亡营长44人。由于中方海军司令官的“沉船战术”泄密,中央海军全军覆灭。

日方伤亡:

根据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战史室编《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1937年8月13日至11月8日这一期间,日军伤亡数字累计从8月13日至11月8日合计:名。

不过至11月8日中国军队虽已开始后退,但战斗仍然非常激烈,上海的大多数日军仍然不断前进、战斗中,战场形势一片混乱,这时及以前是无法统计日军准确的伤亡数字的。

最后日军确认从上海登陆到占领南京,截至12月27日,日军累计战死、战伤死、战病死共人,负伤约5万人,合计伤亡在7万以上。

考虑到日军在追击战和攻占南京作战中伤亡不大,由此估算在淞沪会战中日军约战死2万人,受伤约4万人,合计约6万人。

此战国民革命军伤亡33万多人,为日军损失的5.5倍。

兵力对比:

中方将领:

司令长官:冯玉祥(后由蒋介石兼任);副司令长官:顾祝同;

右翼军:总司令张发奎,下辖第八集团军(司令张发奎兼任)、第十集团军(司令刘建绪);

中路军总司令朱绍良,下辖第九集团军(司令张治中,后由朱绍良兼任)、第二十一集团军(司令廖磊);

左翼军总司令陈诚,下辖第十九集团军(司令薛岳)、第十五集团军(司令罗卓英);

淞沪会战中,蒋介石的嫡系精锐部队(除卫立煌、汤恩伯部在华北外),几乎全部投入战场。

桂军、粤军、川军、滇军、湘军、东北军等部战斗力较强的部队也先后投入,共70多万人。

当时军事委员会能够指挥的军队约有180个师,参加淞沪会战的达73个师。

日军部队:

日本方面,日军在战争之初迅速组建“上海派遣军”,先后增兵三次,动用舰船130余艘,飞机400余架,战车300余辆,最终投入9个师团,总兵力达30万。

在虹口集结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士兵

日本8月15日编组上海派遣军的时候,只有第三师团和第十一师团,9月11日增加第9、13、101共3个师团另2个重炮旅团等部队。

这时上海日军共有13万人(同期华北日军有5个师团15万人),10月20日,华北平原战事基本结束。

华北日军以一个师团继续南下,3个师团为主力攻入山西山地。

除维持治安外把多余的1个师团投入上海战场,11月4日在金山卫登陆,次时上海日本陆军总兵力为8个师团又2个支队,一个混编陆战队共20万人。

其中隶属上海派遣军的为第三、第九、第十一、第十三、第十六、第一零一师团等6个师团。

隶属于第十军的有第六、第十八、第一一四师团等共3个师团。

另有从华北的第五师团分遣出来的国崎支队和原属台湾守备队的重藤支队。已经超过部署在华北的日军5个师团,成为对华作战的主战场。

海军部队参战的有第三舰队和第四舰队,舰艇30余艘,其中航母4艘。第三舰队旗舰“出云号”。

第八战队(鬼怒号、由良号、名取号)、第2驱逐队、第21驱逐队、第一水雷战队(川内号、第9驱逐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1警戒队(八重山号、坚田号、保津号、二见号、 栂号)。

第2警戒队(势多号、热海号、比良号、鸟羽号、莲号、栗号)。

参加淞沪会战作战飞机架约390架,其中陆航210架,海航180架。航空部队为:

第一联合航空队(木更津航空队、鹿屋航空队)、

第二联合航空队(第12航空队、第13航空队、第21航空队、第22航空队)、第一航空战队(龙骧号航空母舰、凤翔号航空母舰)、第二航空战队(加贺号航空母舰)、第十二战队(神威号水上母舰)及第22航空队(7月28日编入第三舰队)。

战争影响:

这次淞沪会战,中国虽然战败了,但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

同时它让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领土一块一块地征服侵吞,也证明了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

日军在上海浴血缠斗三个月,才勉强攻下国军的阵地,已经使得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抗日实力与决心,产生刮目相看的态度。

而日军久战未胜,日本的民心士气,则出现了怀疑与困惑。

日本几乎已经可以确定,无法在短期内结束与中国的战争,那么日本就将面临其战略最大的致命弱点。

就是日本缺乏战争与民生的资源,根本经不起长期的消耗,一旦它无法在中国战场上达成速战速决,那么最后的溃败,也就成为日本无法避免的命运了。

在淞沪会战惊心动魄的三个月当中,全中国上下凝聚出了一个共识,就是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决定,整个民族决心以全面的牺牲来面对历史危机的挑战。

战争评价:

正面评价:

中国部队机动性极差,假如完全采取守势作战,将会无法取得战略主动。

日军若是掌握全面战略上的主动——一旦它在华北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迟早会对长江三角洲的政治、金融重心发动攻击。

这时蒋介石将根本无法两面兼顾。因此不如由中国主动在上海发动攻势,强迫日军改变战略决战地点,对于中国更为有利。

所以中国放弃在华北的决战,以及在华东果断形成决战,是掌握战略主动的正当决策。

一旦由日军控制战略主动,华军将更会首尾难以兼顾。

从日军华北方面军战斗序列的组成,即可显示日本对于在华北决战的准备十分迅速与完整,假如华军真的以主力反攻华北。

蒋介石更是鞭长莫及无法有效指挥,而漫长的补给线,也将会发生无法支持一百个师作战的严重后勤问题。

因此日军将会在华北更为轻易地大获全胜。

此外,日军仍是可以以海空优势,随时威胁上海地区,中国无法将有限的兵力,分散布防。

资深外交官、国际法泰斗厉声教曾评价称:

“淞沪会战为上海和长江下游工厂与物资内迁赢得了时间,为中国坚持长期抗战起到重大作用。

此后八年间,日军陷入泥沼般的持久战中不能自拔,最终被彻底击败。

尽管如此,淞沪会战最终还是以上海和苏杭等城市及江浙一带的富饶土地的沦陷而告终。”

负面评价:

中国统帅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沪,既削弱了华北抗日战力,又未保住京沪杭地区。

而上海、南京失守,长江门户洞开,对武汉和华中腹地威胁极大。这不能被视为是战略上的成功。

蒋介石虽然早有作战计划并决定出其不意地发动进攻,但是对于日本方面对中国军队进攻可能作出的反应,却“一切未经考虑”。

“所以蒋介石在上海地区集结兵力迎战,可能出敌不意,而敌之对策亦出蒋之不意”。

中方英烈谱:

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阵亡校尉级以上军官近千名,其中少将以上高级军官10余名(不含牺牲后追晋者)。

部分英烈:

1.黄梅兴少将。1896年生,字敬中,广东平远县人,黄埔一期毕业,国军第9集团军第88师第264旅旅长。

1937年8月14日下午3时许,黄梅兴将军亲临前线指挥,在连续攻破十余个日军坚固堡垒后,不幸在爱国女校附近被日军迫击炮弹击中,壮烈殉国,时年41岁。

一同殉国的还有旅部参谋主任邓洸中校及通讯排官兵30余人。 火线提拔

黄梅兴将军是淞沪抗战国军牺牲的第一位高级将领,后追授陆军中将。

2.蔡炳炎少将。1902年生,字洁宜,安徽合肥人,黄埔一期毕业,国军第18军第67师第201旅旅长。

淞沪抗战中有“血肉磨坊”之称的罗店争夺战中,第67师协同第11师保卫罗店,与日军展开反复争夺。

1937年8月27日晨,蔡炳炎将军亲率402团两个营攻击罗店日军,不幸中弹阵亡,以身殉国,时年35岁,后追授陆军中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3.路景荣少将。1902年,江苏武进人,1902年生,黄埔四期毕业,国军第98师583团团长,师部少将参谋长。

1937年9月10日在上海月浦与日军激战中牺牲,时年35岁。

4.杨杰少将。1895年生,字子英,河北容城人,1895年生,黄埔四期毕业,国军第1军第1师第1旅副旅长。

1937年10月11日,在淞沪会战顾家宅之役中牺牲,时年42岁。

5.庞汉祯少将。1901年出,字胤宗,广西靖西县人,广西陆军讲武堂及中央军校南宁分校高级班毕业,国军第7军第170师第510旅旅长。

1937年10月18日,庞汉祯将军率部抵沪参战,19日夜进入阵地,接替517旅守备谈家头至陈家行一线

10月22日,日军集中第3、第13、第101三个师团主力进攻国军第21集团军,在庙行与陈家行之间突破守军阵地,战斗惨烈。

10月23日下午3时,在陈家行指挥战斗中,被日寇火炮击中牺牲,时年36岁,后追授陆军中将。

6.秦霖少将。1900年生,字松涛,广西桂林人,广西陆军讲武堂毕业,国军第7军第171师第511旅旅长。

1937年10月率部抵沪参战,驻守南翔,初在张家楼、湖里宅、季项宅、苏家宅一带二线布防,为预备队,后入一线参战,所部作战勇猛。

1937年10月23日,秦霖将军在日机轰炸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7岁,后追授陆军中将。

7.官惠民少将。1906年生,字剑豪,广东曲江人,黄埔四期毕业,国军第4军第90师第270旅旅长。1937年10月28日在嘉定清水显牺牲,时年31岁。

8.刘启文少将。1898年生,河南南阳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国军第67军第108师第322旅旅长。1937年11月8日在石湖荡与日军激战中牺牲。

9.吴克仁中将。1894年生,字静山,黑龙江宁安人,满族,保定军官学校5期炮科毕业,国军第67军军长。所辖107、108师是淞沪抗战中最后赶到战场的原东北军主力。

1937年11月8日拂晓,日寇柳川第10军主力渡过黄浦江,猛攻松江县城,吴克仁将军率部与日军展开激战,击退敌军多次进攻。

9日,吴将军在掩护上海守军撤退时,在白鹤港遇到日军便衣队袭击,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10.吴桐岗少将。辽宁人,国军第67军参谋长,1937年11月8日在上海松江与日军激战中牺牲。

11.邓玉琢少将。1903年生,辽宁东港人,国军第67军第107师参谋长。1937年11月9日在上海松江与敌激战中牺牲。

12.朱之荣少将。辽宁人,国军第67军第107师第321旅旅长。 1937年11月10日在上海松江与日军激战中牺牲。

13.李伯蛟少将。1897年生,湖南邵阳人,早年投军,国军第28军第63师第187旅旅长。

1937年11月在上海金山卫阻击日军登陆部队,激战中牺牲。

14.吴继光少将。1903年生,江苏盱眙人,黄埔二期毕业,

1937年11月11日在白鹤港与日军激战中牺牲,时年34岁,后追授陆军中将。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记忆中,慕钱沪剧团的选择无疑是一曲壮丽的悲歌。

1937年深秋,淞沪会战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四行仓库的弹痕依旧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在这片见证了无数英勇与牺牲的土地上,慕钱沪剧团决定以艺术之名,向世人展示上海军民不屈不挠的抗日精神。

夜幕降临,四行仓库外,一盏盏昏黄的灯光照亮了简易搭建的舞台,周围是残垣断壁,空气中弥漫着历史的沉重与悲壮。

沪剧《八.一三》在观众的期许中缓缓拉下了惟幕。

剧中,钱晚夏饰演的沙奶奶,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上海女性,以其深情而坚定的嗓音,唱出了那段震撼人心的唱段:

“八月十三日,炮火连天起,上海儿女齐上阵,誓守家园不退缩……”

她的声音穿透夜空,仿佛穿越时空,将观众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对侵略者的愤怒和对胜利的渴望。

钱晚夏的表演,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情感的倾泻。她的眼神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上海军民在绝境中寻找希望的坚韧。

当唱到“虽败犹荣,血染的风采,永载史册,光照千秋”时,全场静默,只有她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触动了每一个人的心弦。

演出结束,灯光渐暗,但观众的情绪却久久不能平息。

他们缓缓起身,坐在了那些曾流淌过英雄鲜血的地板上,沉默中蕴含着无限的敬意与感慨。

老人们回忆起那段历史,眼中闪烁着泪光;年轻人则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心中燃起了对和平的珍惜与对英雄的敬仰。

“这场仗,我们虽未能全胜,但那份坚持与牺牲,已足够让后人铭记。”

一位头发斑白的老者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岁月的沧桑与深沉。

“是啊,正是有了这些先烈们的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安宁。”

旁边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孩子,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在向下一代传递着这份不屈的精神。

夜,更深了,但四行仓库前,那份由沪剧《八.一三》所激发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却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焰,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心房。

慕钱沪剧团的这次演出,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它提醒着每一个人: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为了家园与和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将永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