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到达安庆之后,李鸿章被分配到镇守安庆的运漕、东关,而对于彼时的太平军而言,运漕是必经之地,也正因如此,李鸿章时刻面临着生命危险。
但好在李鸿章并非短命之人,在太平军占领运漕的时候,李鸿章收到了自己父亲在营帐中猝死的消息。
在回京看望父亲的同时,太平军将进攻镇守在运漕的军队,而李鸿章则因为自己回京奔丧,逃过一命。
太平军在侵占安徽之后,便将李鸿章的家一把火烧了,他的母亲也被李鸿章的哥哥接到了京城,而李鸿章在将自己的父亲送走之后,再次前往了曾国藩门下。
多年以来,李鸿章在曾国藩看来就绝非常人,最终在曾国藩的推荐下,李鸿章任职于湘军的将领。
但多年以来在安徽的懒散军纪使得他已经没有了曾经的自律,取而代之的是懒散和惰性。
彼时的曾国藩作为湘军的领军人物,一直严查湘军的军规军纪,并规定将领要和将士们一起吃饭训练。
彼时的李鸿章并没有这种毅力,每天都借病推托晨练,但曾国藩并没有纵容他,而在一番手段之后,使得李鸿章不敢再懒散。
1861年,湘军在曾国藩的带领下最终占领了安庆,将镇守在安徽的太平军扫除殆尽。
但彼时的上海被太平军孤立,需要一位拥有统帅能力的人物去上海招兵买马组建军队。
千帆历尽,终成名将:
就在此时,准备多年的李鸿章感觉到自己的机会来了,主动向曾国藩请缨,表示自己愿意临危受命,带兵镇守上海。
毫无疑问,彼时的上海危在旦夕,大多数的将领都不敢去,李鸿章的主动请缨再次让曾国藩感到欣慰,最终向上级举荐李鸿章去上海统领军队。
准备许久的李鸿章也没有辜负这次机会,开始组建自己的淮军,并凭借着上级的资助和自己在当地的关系,很快便拉起了一支队伍,开始了自己的统帅之路。
最终在一番准备之后,淮军最终宣布组建成功,在得到上海乡绅的资助之后,淮军通过7艘英国商船开始前往上海。
作为彼时我国最大的外贸省份,上海这个城市可谓是鱼龙混杂,各个国家的势力都在上海有着自己的商船和军队,想要镇守住上海可谓是难上加难。
但李鸿章也远非曾经可比,在曾国藩的教导下,李鸿章的带兵能力同样突飞猛进。
他明白想要做好一名统帅,就一定要上下一心,和士兵们走到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军队真正地发挥出战斗力。
小主,
尽管彼时的李鸿章每天都在练兵,但周边的上海富商们对其并不信任。
他们大都依靠外国雇佣的军队去抵抗太平军,根本不相信李鸿章带领的淮军能够和太平军抗衡。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在和太平军的几次战斗中,李鸿章没有找任何的外援,而是凭借着自己6000人的淮军和太平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在多次对拼中,李鸿章每场战斗都是身先士卒,亲自站在战场指挥,屡次击退太平军的进攻。
几场战争的胜利,也让上海当地的富商们认识到了李鸿章的不凡之处。
原本等着看笑话的外国军队也对李鸿章刮目相看,开始重视这名最近声名鹊起的中国将领。
取得几次胜利之后的李鸿章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而是开始购置英国战舰上的洋枪。
将这些装备配置到自己的军舰上,并花费重金聘请外国的海军教练去训练自己的士兵,学习他们海上的战斗方式。
随着淮军的名声水涨船高,越来越多地加入到了淮军的队伍,李鸿章的士兵也从原本的6000增加到了将近7万,战斗力也发生了质的飞跃。
随着淮军的势力逐渐地壮大,李鸿章的职位也在一路高升最终从曾经的翰林院编修变成了直隶总督,官居高位。
随着淮军为朝廷立下的战功越来越多,李鸿章在朝廷上的地位也是突飞猛涨,哪怕是在外国军队那里,李鸿章也同样拥有着不小的名气。
不仅如此,在对国外的文化有了大概的认识之后,李鸿章开始凭借着自己的影响力开始引进西方国家的文化,包括铁路和西医。
也正是如此,我国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和第一家西医院都是在他的努力下才得以出现。
尽管李鸿章所带领的淮军空前地强大,但却依旧挽救不了清政府,彼时的我国在封建社会的影响下,积弱已久。
在“甲午战争”中,面对外国海军的精良武器,最终淮军惨败,为了保全自身,清政府最终答应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值得一提的是,在签订条约时,来自日本的海军指明要求由李鸿章为清政府代表和他们签订条约。
李鸿章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曾集万千荣耀于一身,也曾背负国家的耻辱去签订条约。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确是具有大才之人,而且一些施加到李鸿章身上的罪责其实是不公平的,弱国无外交,他也同样没有办法。
清朝末年,东三省因为日俄等列强的殖民威胁,面临着被瓜分的危险。
而其军政分离,民辖于兵的自我封闭体系,使得这种危机愈发严重,于是清政府开始着手改变行政体制,设立与内地相同的行省制度,由此来加强清朝政府对于东三省的管制。
于是在1907年4月,清政府正式裁撤盛京将军,改由东三省总督接任,统管三省将军事务。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东三省还增设了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巡抚。
但与内地行省督抚平级不同的是,东三省总督在当地具有最高掌控权,三省巡抚也有受其节制。
换句话讲,东三省督抚是从属关系,巡抚是总督的属官,这一点也算是东三省总督的一大特点。
截止清朝灭亡,东三省一共出过三任总督,分别是徐世昌、锡良以及赵尔巽。
这三人都是大有来头,其中首任总督徐世昌,乃是民国元老,当过大总统。
而锡良则是晚清名臣,三朝元老。
至于末代总督赵尔巽,也是清末民初的名人。
他在担任东三省总督之前,当过湖南巡抚和四川总督,是一名老资格的封疆大吏。
赵尔巽是一个典型的清朝拥护者,其在担任东三省总督时,对于当地的同盟会,实行严厉的打击。
所以,清帝退位后, 赵尔巽也随之隐退。
后来袁世凯曾邀请过他出山,但是被赵尔巽以“不当贰臣”为由拒绝了。
不过后来赵尔巽还是出任了国史馆长一职,主编了《清史稿》。
所以,在史学界,赵尔巽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
1927年,赵尔巽在编撰完《清史稿》之后病逝,享年83岁。
陕甘总督:
陕甘总督的辖区主要是陕西和甘肃,在部分时间里还包括伊犁以及四川。
在清朝九大总督里面,陕甘总督应该是最能打的。
因为其地处西北边疆,时常需要处理边患,比如漠西的准噶尔汗国,天山的大小和卓,以及陕甘的回部,所以担任此职的大都有着一定的军事背景,甚至是清朝名将。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年羹尧、岳钟琪 、左宗棠等等。
同样是因为边患,当地的行政系统时长会因为边疆作战的需要作出调整,所以在清朝前期,陕甘总督的辖区职权变更是非常频繁。
时而独辖陕西,时而兼并四川,甚至于扔掉甘肃,改称川陕总督。
直到乾隆年间,准噶尔汗国与大小和卓相继被平,西北边患趋于平静,陕甘总督这个位置才真正得以定下来。
小主,
陕甘末代总督是长庚,满洲人,长期在西北做官,与沙俄斗智斗勇,为保全新疆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宣统元年,长庚被任命为陕甘总督,三年后,随着清帝宣布逊位诏书,长庚也随之离职,并于两年后去世,享年71岁。
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是清朝九大总督里面最有油水的一个位置,因为管辖着当时中国最为富庶的两个省,即江南省和江西省。
其中江南省包含了如今的江苏、安徽以及上海等地,其前身乃是明朝的“南直隶”。
在明清时期,这里乃是当时全国最富裕的地区,没有之一。
在清朝年间,仅仅江南一省的赋税,就可以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
其中,盐政税收占到了全国的一半。
此外,江南省还是个文化大省,几乎每一届科举的上榜举子,江南省都要占一半,因此有“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一说。
而正是因为江南省的体量太过庞大,后面才被清朝给拆分,形成了如今的江苏省与安徽省。
所以在清朝九大总督里,两江总督的地位是比较高的,几乎是仅次于直隶总督的存在。
所以有清一朝,担任两江总督的大臣,那都是有着不小的背景,随便一抓都是清朝名臣。
比如满族第一状元麻勒吉,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龙、禁烟英雄林则徐,此外,有着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称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张之洞四人,全部都做过这个位置。
似乎没有当过两江总督,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名臣。
早清朝九大末代总督中,两江总督应该是最出名,其乃是着名的辫子将军张勋。
于1912年1月23日上任,当了二十天的两江总督。张勋这个人,在民国初年可是有着相当高的出场率。
清朝灭亡后,他是少有的依然坚持效忠清廷的军阀,为了表示自己仍效忠清室,他不准麾下部卒剪去发辫。
所以,张勋的部队在当时被称为辫子军,而张勋也被称为“辫帅”。
1917年6月,张勋率领自己的辫子军北上入京,拉着溥仪和清朝遗老们,上演了一出复辟闹剧,史称“丁巳复辟”。
复辟失败后,张勋失势,辫子军不复存在。于是张勋改投商界,短短数年,积累家产数千万。看来比起从政,张勋更适合经商。
1923年9月,张勋去世,享年69岁。而他到死也没有剪掉身上的辫子,溥仪感念其忠心,特赐谥号“忠武”。
四川总督:
四川总督是清朝关内八大总督最为年轻的一个,其在清朝前期,长期是处于陕甘或者湖广总督管辖,甚至于一度出现了川陕总督或者川湖总督这样的职务。
虽然在康熙年间,四川一度也有过自理,但清政府只是设立了巡抚一职,并没有特设总督。
因为当时四川需要为西北战事服务,其军务长期被陕甘总督或者抚远大将军把持。
直到乾隆十三年(1748年),清朝因为需要对四川当地的大小金川用兵,便将四川总督定为专缺,军政一把抓。
而在四川战事结束后,四川总督又开始和陕西这些搅合在一起,长期改缺。直到同治皇帝继位,四川总督一职才再度成为专缺。
所以,四川总督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前前后后加起来,不过百年。
而担任四川总督的人数,也就二十来个。其中较为出名的有年羹尧、骆秉章、赵尔巽等等。其末代总督名为赵尔丰,于1911年上任。
赵尔丰也算是清末名臣,其担任过驻藏大臣,挫败了西藏叛乱,力保西藏不失,对于维护我国领土是做出了贡献的。
不过,赵尔丰在担任四川总督时,刚好碰上了四川保路运动,赵尔丰奉旨镇压。
结果赵尔丰镇压不利,导致事态扩大,清政府不得不调派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而湖北新军入川,导致了湖北兵力空虚,为后续的武昌起义提供了可能。
武昌起义之后,四川也随之成立军政府,宣布脱离清朝。而忠于清朝的赵尔丰则被军政府处决,时年66岁。
值得一提的是,赵尔丰的哥哥就是东三省末代总督赵尔巽,他的死对赵尔巽的打击很大,是故一度不愿出山为民国做事。
直到后来袁世凯答应赵尔巽,为赵尔丰洗刷冤屈,赵尔巽这才答应出任国史馆长一职,并有了《清史稿》流传后世。
云贵总督:
云贵总督在清朝初年是属于虚衔,因为当时清朝对于西南地区掌控力度并不大。
比如顺治时期那边是张献忠和南明的地盘,而在康熙年间,又有吴三桂坐镇云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