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壁上,老鼠时不时地窜过,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声响,仿若黑暗中潜伏的恶魔。
每日送来的粗劣食物,难以下咽,仅仅维持着他奄奄一息的生命,让他在生存的边缘苦苦挣扎。
同牢房的有个叫老陈的囚犯,因得罪权贵被诬陷入狱。
老陈见杜甫身体孱弱,仿若风中残烛,常将自己那份不多的食物分给他一些,还轻声安慰他:“杜公子,莫要灰心,这世道虽黑暗,但总会有光明的时候。”
杜甫接过老陈递来的食物,心中满是感激,在这冰冷的牢房里,这份温暖显得尤为珍贵。
他望着老陈,心中暗暗发誓,若有朝一日能出去,定不会忘记这份恩情。
然而,狱中的官兵却时常刁难杜甫。
一日,一位官兵指着杜甫的诗作,脸上带着嘲讽的讥笑,大声说道:“就你这酸诗,还想改变命运?别做梦了!”
说罢,便将诗稿扔在地上,还狠狠地踩了几脚,那动作仿若在践踏杜甫的尊严。
杜甫心中愤怒不已,双手紧握成拳,关节泛白,指甲几乎嵌入掌心,他感觉自己的尊严被狠狠踩在脚下,恨不得冲上去与那官兵理论。
但他深知此刻无力反抗,只能强忍着屈辱,默默地捡起诗稿。
他的手指轻轻摩挲着被踩踏的诗稿,心中暗暗发誓,总有一天,这些被轻视的文字会成为他向这黑暗世道抗争的利刃。
本以为会在狱中度过漫长岁月,没想到转机却悄然来临。
原来,杜甫等人联名上书之事在长安城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起初,不过是街头巷尾的书生们私下议论,仿若平静湖面泛起的一丝涟漪。
可随着消息的传播,越来越多的正义之士站了出来,仿若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那些平日里心怀天下却苦无发声机会的文人墨客,纷纷在诗社、书院中表达对杜甫等人的支持,他们的言辞仿若投枪匕首,刺向黑暗。
市井百姓也对科举舞弊之事义愤填膺,他们深知科举关乎着国家的未来,若如此黑暗,国家又怎能昌盛。
一时间,街头巷尾张贴着为杜甫等人鸣不平的诗词、文章,舆论的压力如汹涌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不断冲击着官府。
官府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杜甫等人意图谋反。
迫于舆论压力,官府最终决定将杜甫释放。
终于,杜甫重获自由。
然而,出狱后的他,科举落榜的阴霾依旧如影随形,沉沉地笼罩着他,仿若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
在这表面繁华却实则残酷无比的长安,他没有任何依靠,无奈之下,只能开启困居生活。
为了能在长安生存下去,更为了实现心中那尚未熄灭的抱负,杜甫决定踏上干谒权贵之路。
杜甫自幼深受家族中诗书文化的熏陶,祖父杜审言便是初唐时期的着名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