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微微皱眉,脑海中迅速浮现出平日里对《论语》的研读心得,以及自己对当下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片刻后,他挺直腰杆,双手抱拳,向众人行了一礼,沉稳地说道:“依在下愚见,‘仁’乃为人之本,亦是治国之基。于个人而言,心怀仁爱,方能推己及人,关爱他人。于国家而言,君主以仁治国,轻徭薄赋,使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方能和谐稳定。如当今圣上推行仁政,减免赋税,正是‘仁’在治国理政中的体现,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实乃苍生之福。”
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在厅堂内回荡,引得众人纷纷点头。
然而,一位中年文人却微微摇头,眼中闪过一丝不以为然,站起身来,语气略带急切地反驳道:“杜公子所言固然有理,但在这乱世之中,仅靠‘仁’怕是难以应对诸多困境。如今四方扰攘,外敌虎视眈眈,国内亦有诸多隐患。若一味讲求仁义,怕是会错失先机,被人欺凌。必要时,强硬手段亦不可或缺,方能震慑宵小,保国安民。”
他眉头紧锁,神情严肃,手中的折扇不自觉地敲击着掌心,发出清脆的声响。
杜甫闻言,微微一笑,不紧不慢地站起身来,再次向众人行礼,而后说道:“先生所言不无道理。然‘仁’与强硬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就像大禹治水,疏堵结合,缺一不可。若一味封堵,洪水必然泛滥成灾;若只知疏导,亦难以根治水患。治国同理,应以仁为本,适时辅以强硬。强硬手段是为了维护仁道,在关键时刻,以雷霆手段制止恶行,方能彰显仁爱的力量。”
说着,他在空中比划着水流与堤坝的形态,眼神坚定而专注,试图让众人更清晰地理解他的观点。
中年文人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微微颔首,拱手道:“杜公子思维敏捷,见解独到,佩服佩服!”
周围人也纷纷附和,厅堂内响起一阵轻微的议论声。
话题一转,落到诗词创作之上。
一位文人轻抚着胡须,感慨道:“如今诗词创作,多流于追求华丽辞藻,堆砌典故,却忽视了真情实意的抒发,实在是本末倒置,令人惋惜。”
杜甫神情变得严肃起来,微微向前倾身,接过话茬:“诗词本应源于生活,抒发真情。华丽辞藻虽能增添文采,但若无真情灌注,不过是空洞无物之文。《诗经》多为百姓生活写照,质朴无华,却能流传千古,正是因为情真意切,直抵人心。我等创作诗词,亦应贴近生活,关注百姓疾苦,方能写出传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