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小小的鼎,直径不过手掌大小,造型精致小巧,三脚鼎立,配有双耳,显然是作为手握物件而设计的。
鼎的背后刻有铭文:大明宣德年制。
“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宣德鼎吗!”
杨建设心中一阵激荡,意识到面前的可能是国宝级别的文物——没错,这的确是一尊宣德鼎。
不同于一般青铜制品,宣德鼎是使用特别的风磨铜铸造的,其原料来自当时的锡兰(今泰国)进献的大明宣德时期的铜料。
历史上,宣德鼎是在明朝皇帝朱瞻基直接监制下铸造出来的。
由于特殊材料的稀少,总共也只有三千尊宣德鼎得以制作。
自明至清以来,这类由黄铜制造的鼎非常稀罕。
正因此,到了后世,一具宣德鼎的价值无可限量,最低价可达千万人民币起。
“鉴定一下吧。”
鉴定结论为:该铜制艺术品确系宣德鼎。
产自明朝宣德年间,预估值为1300万人民币。
得到这一鉴定结果后,杨建设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原来眼前的小铜鼎不仅是真正的宣德鼎,且极有可能价值连城。
“这小铜炉,你们这里卖多少钱?”
杨建设手持宝鼎向废品回收站的店主张口询问道。
店主瞄了一眼,说道:“这东西虽然是铜制的,但是按普通废旧物价格应该很便宜吧?确定要买吗?”
“那到底要多少钱呢?”
“五元。”
听到这话,旁边的阎埠贵目瞪口呆,急忙给杨建设使眼色,示意对方千万不要轻举妄动。
杨建设轻哼了一声,说:“老板,你做买卖怎么这么不真诚呢?现在的铜价还没超过两块呢,这个铜炉满打满算连一斤都不到,你就卖五块,也太高了吧,给我便宜一点吧。”
“那你出个价格?”
老板眉头一皱,没想到面前的年轻人竟懂得铜的市场价格,这可不是那么好应付的。
确实,虽然铜的价格不菲,但这香炉小巧得可怜,收购时只花了他五角。
“两块钱!”
杨建设稍微掂了掂香炉,果断地说。
这一声让老板的眼睛为之一亮,两块钱的价格意味着他会赚得更多。
老板眼珠子一转,“这可是成品香炉,你不能拿废铜的价钱来比。
最低也得四块钱才行。”
“我就给两块!”
杨建设平静回应道:“你也骗不过我,这小炉子又不能装酒水,也不能用来烧火做饭,就算我买了又能派什么用场?只是看着精美我才愿意买回去当作装饰。”
老板略作思考后回答:“三块钱。”
“两块!”
“两块半。”
“坚持两块!”
“成交!”
老板最后下了决心,“两块就两块。”
“建设,你……”
阎埠贵在旁边焦急起来,似乎要阻止,但被杨建设摆手制止。
“付钱。”
杨建设从口袋里摸出两块钱递给老板,后者满心欢喜地接过。
随后,杨建设问道:“老板,你们这里有没有类似的物件?”
“这种稀罕货不是常有的,十来年都难见一次。”
老板摇摇头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