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整个北宋时期,其实并不缺乏优秀的将领,比如开国时期的曹彬、杨业,曹炜等,北宋中期的狄青、北宋后期的种家将。
只不过,因为皇帝的微操,再加上文臣的挤压,所以才使得他们的名气很低。
至于南宋王朝,其实也不乏一些优秀的宰相,只是因为皇帝的不作为,再加上官场黑暗,仅凭一己之力,是根本就改变不了,大宋王朝的局势。
而放眼南宋诸多宰相,较为优异的一位,那是被系统制衡出来的洪适。
洪适,南宋名相,自幼便聪颖好学,学业优异,有着“日诵三千言”之誉,成童子后,作文条理分明,构思巧妙,深得师长赞誉。
十三岁时,父亲出使北方,家中祖母董氏夫人年迈,母亲沈氏夫人多病,弟妹年幼,全家各等事务大都由他主持处理。
洪适在完颜九妹当政期间,向朝廷提出的各种施政论述,还有好的奏疏,都曾被朝廷采纳实施。
但因为当时是秦桧当权,官场黑暗腐败,除他自己亲自治理的地方,实施效果较好外,其它大部分地方实施不力,因此收效甚微。
而且,在金主完颜亮被其部将完颜宜杀死,南侵金军全部北撤逃窜,宋军由此取得采石矶,这一大捷,而北方金国却是处于纷乱未定局面时,洪适认为此时是收复中原的良好时机。
他上书朝廷,建议趁完颜雍自立为帝,还未得到女真各部族拥护之时,急调东南(今苏、皖、浙、赣、闽)各路军马进占淮泗(淮河南北一带),号令四川(今四川部以东地区),汉中(今四川、陕西交界地带)各路军马向中原进发。
同时,还密令中原汉族的抗金义士,夺取州县城池,形成割据局面,朝廷给这些割据首领授予官衔和封号,待川、汉、鲁之兵齐集之时,向金军发起内外攻击,中原定可恢复。
只可惜,老赵家的骨头,早就已经软了,他们害怕以农民起义军为骨干的北方抗金义军,会危及其统治,竟以此举会“养虎贻患”为由,拒绝了洪适的建议。
至此,宋军失去了一次,光复中原的良机,也致使完颜雍轻易地统一了北方。
直到宋孝宗登基后,洪适这才受到皇帝的重视,开始掌管军政大事,升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皇帝更是亲自交待,参政(即副宰相)钱端礼和虞允文“三省事与洪适商量”。
也就是说,……